“免费”与“艺术场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根据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1月23日联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美术馆是博物馆中与视觉艺术有关的分支,免费“大餐”对美术馆等艺术场馆的观众而言同样是一大“利好”消息。上海美术馆将在所有国定假日和每月的首个星期一免费开放,中小学生凭学生证参观所有时间全部免费。全国不少美术馆都在准备打开免费开放的“大门”。
没有了“门票”的阻拦,是否会有更多人走进美术馆?上海方面最近透露的一个数据依旧让人担忧:上海有76%的中小学生从没进过美术馆,他们对美术馆的漠视是因为觉得艺术场馆离自己的生活十分遥远,即使抛开票价因素,很多人依然寻找不到走进美术馆的意义。
对照西方令人羡慕的美术普及教育,这样的反差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欧美地区很多人从小就有定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习惯,在很多欧美国家,美术馆艺术教育和学校艺术教育结合得非常好。
法国卢浮宫有数十个“艺术车间”,每年接待的600万参观者中有一半是学生,老师常带着学生在“艺术车间”里授课,卢浮宫里的资源都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鲜活教材,老师则可以免费在卢浮宫接受三天至一周的艺术史培训。
在英国,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参观是英国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必备条件,不少英国的美术馆干脆承担起了当地中小学美术课程的一部分,学生们在名画前席地而坐,老师现场解释这些画的历史背景、色彩运用、光线处理……多么美丽的景象啊!
而我们的美术馆,却距离艺术教育那么遥远。
在很多受访者的口中,美术馆长期以来的“殿堂式”定位是造成现在美术馆与公众尤其是艺术教育对象如此生疏的重要原因。
烙在很多人脑海中的美术馆,只是属于艺术家的高端场所,美术馆应有的社会艺术教育功能长期缺位,导致美术馆等艺术场馆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成了艺术圈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代名词。
原本可以成为孩子们艺术教育大课堂的美术馆,在事实上,却成了完全被艺术教育遗忘的角落。美术馆有着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社会责任,美术馆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也是无法替代的,而这些,也都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美术馆汇集了大量有价值的艺术教育资源,面对面的现场观赏和交流都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而这些艺术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又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走进美术馆的孩子将来未必都从事与艺术相关活动,但是他们在接受艺术熏陶后至少会产生与艺术亲近的渴望,在他们日后的衣着品位、修养、情趣等生活细节也都会刻上“美”的印记。这都是美术馆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场馆“亲密接触”的重要意义,“免费开放”是艺术场馆与艺术教育“走近”的良好契机。此外,不少美术馆也开始放下了高高在上的架子,努力在“变身”为公众艺术教育的大课堂。
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在美术馆徜徉的时候,也能瞥见老师带着学生在名画前上艺术课的美丽场景。(王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