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即将开学。为杜绝去年家长露宿校园现象的再次发生,今年,清华大学将学校周边宾馆的价格、联系方式随录取通知书一并邮寄,并建议家长尽量不要送孩子报到。“虽然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孩子都上大学了,应该让他们试着独立生活。”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8月24日《北京青年报》)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养成的习惯就是,孩子“是手里的风筝”,爱的绳子一直攥在父母手里。孩子只会学习,生活能力弱化,依赖性强。当孩子真正成为大学生,“年龄成人”,具备分析判断能力的时候,家长们仍“不放心”。每年大学新生报到时间,往往是车流高峰、住宿高峰、餐饮高峰,去年,有的高校还发生了学生家长露宿操场的新闻。孩子“精神成人”仍然滞后。
离开父母单独生活本是最好的“精神断奶”和成长机会,将孩子送上火车,接下来乘公交车或打的到高校、注册报到,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常识。可家长仍然要继续跟踪,继续剥夺孩子感受生活、独立生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尽管这种爱心不容否定。所形成的负面效应就是,孩子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小男孩”、“小女孩”状态,不懂社会规则,不懂人情世故,不懂协调自我与周边的关系,不懂独立自主,难以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大丈夫”和“顶天立地的人”。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不要送孩子上学”,不仅仅是缓解接待紧张,更主要的是,高校也向家长传达了一种紧迫的教育观念,从大学报到开始,给孩子独立生活的机会,创造敢于摔打的教育品质,磨炼善于协调的生活能力,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观念更新。
现在社会的用人观念已发生了转变,用人单位不再仅以成绩好、专业好作为标准,那些情商高、生活能力强、善于协调关系的大学生则会更受欢迎。大学生如果不注重提升自己的“生活分数”,将来就业很可能会处于被动状态。
希望家长们响应学校的号召,重视孩子“不用送了”的理性提醒。为了将来,为了能力,为了养成,让孩子独立闯荡吧! (雷泓霈 河南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