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东南大学大礼堂给众多学子做了一场演讲。讲座结束后,针对学生问的“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现代快报》10月31日)
虽然杨振宁在讲座过程中,也提到中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外不少国家存在差距,但从去年在乌鲁木齐说的“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到现在的中国高校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给人的感觉就是:关于中国教育的好话似乎都给杨振宁一个人说光了。
其实,如何看待中国教育完全是他个人的自由,其说中国教育的好话并非毫无凭据,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公共场合对中国教育说一些有偏袒性色彩的话语,似乎有些不妥。
知识分子在享有种种“特殊待遇”的同时,就应该履行其公共的义务,站在公众的立场,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评议保持其应有的公共性及批判性。事实上,公众对杨振宁所说的“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赞成的声音寥寥,对其所说的“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则更是口水相向。
笔者认为,杨振宁之所以喜欢说中国教育的好话,主要是因为他本身是中国教育少数的既得利益者,无形之中成为中国教育正面的代言人。这或许正是当公众抱怨中国大学教育收费过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教育弊端,而杨振宁老先生却高唱“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的根本原因吧。
笔者一直期待着,像杨振宁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能够从公众的利益及立场出发,对现实问题多一些批判,少一点奉承和拍马屁。这不仅是公共知识分子公共性及批判性的体现,更是中国教育与公众之大幸。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唐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