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月初提出了20个教育问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巨大关注。
连日来,关于高中阶段到底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社会各界人士、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许多看法。但我们发现,在愈来愈热的争论中,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声音反而有些被淹没了。实际上,他们才是这件事情的当事人,他们对这件事情最有发言权。今天就让我们来听听一线教师和学生最关心什么吧。在当前,如果高考仍然是文理分科考试,那么在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学生们的高考负担会不会加重?高考的选拔性与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怎样做到两全?相信两种意见的博弈有利于深化我们的认识。
学者观点
取消分科必然加重学生负担?
-《教育与考试》杂志副主编 罗立祝
近来,高中文理分科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高中学生、中学教师、中学校长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大多主张维持高中文理分科的现状,理由是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发展学生特长与提高高考成绩。大学校长、大学教师、专家以及部分中学生、教师强烈要求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高中文理分科违背了国家高中课程的设置要求,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这种争论源于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结构要求与中学追求高考升学之间的矛盾。高中文理分科教学与文理分科高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实质不同的问题。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而言,在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安排中,高级中学仍然属于基础教育,而基础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促进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基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之上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片面、畸形的个性发展,显然高中文理分科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建国以来,国家从来没有发布过有关高中实行文理分科教学的政策,因此高中文理分科教学违背了国家高中课程的设置要求,缺乏政策合法性基础。但是,高中长期进行的文理分科教学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源于中学教育与高考的关系,高考对基础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导向功能。而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考生之间是激烈的竞争关系,学生、家长、中学教师与校长对于高考升学率都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其结果导致高考与中学教学之间形成了畸形的“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关系,最终形成高中文理分科教学的局面。由此可见,高中文理分科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由于大学校长、教师与专家没有受到中学升学率的利益制约,而是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的角度来看待高中文理分科教学问题,故能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其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之主张,对社会与人的发展具有本质、深刻与长远的意义。
高中阶段取消文理分科与学生课业负担没有必然关系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弄明白:取消文理分科必定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吗?不容置疑,现在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已经非常重了,但是如果取消文理分科就一定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改变高中文理分科的现状。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寻找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
相对于社会大众的教育需求而言,那些名牌大学与热门专业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供不应求的,因为这些资源可以给获得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为此,人们为了获取这些宝贵的资源,就必须进行激烈而残酷的竞争,考生之间变成了一种竞争关系。优质高等教育入学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将考生群体区分为不同的位次以便于择优录取。随着中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考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试卷的绝对难度必然会水涨船高。这就迫使学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或应试能力,而考生的努力程度必然是时间、精力、体力的极限,这就加重了学生负担。这种负担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如何改革高考、端正办学方向,这种负担是减不下来的。除此之外,也有因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增加的学生负担,譬如一些学校采取不正当方法提高升学率、考试内容不合理、以升学率作为学校评价唯一标准等所产生的负担。既然学生课业负担是由个人因社会利益竞争所引发的升学竞争造成的,那么学习科目的数量就不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决定性因素。高考10门科目全考与只考1门所造成的负担也就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所有考生所面对的考试科目都是一样的,充其量只是因科目增多而暂时增加考生的心理负担而已。
取消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应分两个阶段分步推进
针对当前不少省市刚刚开始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与分省高考命题改革,笔者认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教学应分步推进。第一阶段,维持文理分科高考的现状,在3至5年内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调整高中课程结构、教材内容与师资结构。要求高中生必须参加9门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且9门课程的学业水平考试均合格者才能获得高校招生投档资格,不同层次高校在招生时对考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阶段,在高中课程结构、师资、教材等配套条件具备之后,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中选修课程制度,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高校根据学科与专业发展需要自主确定所参考的高考科目。只有在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基础上进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才能建立高中教育与高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正方观点
学生不堪重负 岂能雪上加霜
-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杨先武
高中实行文理分科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为了应对高考。由于高等院校按文理分科招生,而高考成绩又是录取考生的唯一依据,为了在选拔性考试中取得优势,实行文理分科便成为一种必然。
应该承认,文理分科确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有些人夸大得那么严重。事实上,大多数学校都是在高二才开始分科,即便把这两年时间缺失的文科或理科知识补上,也解决不了提高综合素质的问题。而它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则是不言而喻的:一是有利于扬长避短,二是减轻了学习负担。
主张取消文理分科的人认为,文理分科导致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这实在是打错了板子。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升学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紧扣那些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考试科目愈多,学生因记忆和完成作业而耗费的精力愈多,学习负担愈重。
至于文理分科不利于“通才”的培养这一说法更站不住脚。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并不存在真正的“通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知识领域门门精通,必须有所侧重,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文理兼修已使他们掌握了不同学科的基本知识,到高中阶段完全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将更多的精力投向自己的优势学科。新一轮课程改革也为此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含文理科)的学习任务后选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无疑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和特长。只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必修课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实行文理分科未尝不可。如果面面俱到,门门都修,势必削弱其特长,限制其个性的发展,实乃得不偿失。
笔者以为,如果不改变考试制度,只是取消文理分科,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不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探寻良策,而在文理分科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一项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必须看它是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取消文理分科,则意味着高考科目将由6门增至9门,学生必然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记忆那些与考试内容相关的知识,并加大课内外的训练量,这对于已经身心俱疲的高中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文理不分科我们会很累
-北京市101中学高三(1班)学生 吴一尘
作为一名高三理科学生,我在听说关于取消文理分科的意见时,脑海中首先反应出一个算式:6+3=9(高考科目由6门增至9门),这无疑使已经焦头烂额的我从本能上反对这个意见。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文理分科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理化学不下去的男生和一些很“文学”的女生走进文科班,剩下大部分同学作为理科生继续学习理化,这样可以为我们节省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
客观地说,目前的高中教育模式初衷是很合理的,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课程与考试,同时设置了毕业会考以确定毕业生对各科具有足够水平的知识,以避免知识面太窄太偏。如果取消了文理分科,我们会很累很累。
反方观点
取消文理分科宜早不宜迟
-武汉市汉阳一中数学高级教师 朱林杰
文理分科必须取消,这是大趋势,在实际操作中宜早不宜迟。高中阶段教育介于义务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之间,主要是为将来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打好基础,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能力。从教育的目的来看,高中教育不同于中专和职高那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应该突出其基础性,所以应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的高中文理分科教学没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文理不分科增加负担”一说有失偏颇。有人认为,文理兼修的话,学生要考的科目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这种说法有些想当然。如果能在教材和考试选拔方式上进行一些改革,未必会增加学生负担。在目前应试教育的选拔机制下,并不是学生少学几门功课,就会降低学习的难度和竞争的压力。
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应该不仅仅是“分”与“合”。我们讨论的“分”与“合”应该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环节。不管是“分”还是“合”,都必须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像最近几年很多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我们也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像美国的高中生,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活动,大学入学考试也只有语言文学、数学和科学(SAT)3种科目,他们的做法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文理不分科更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北京市高三学生家长 吴彬
作为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我对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
首先,我认为,高中阶段仍属基础教育范畴,学生的培养重点在面而不在点。一个人走向社会不论从事哪个行业,干什么工作,其工作绩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水平的高低。但是,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基础学科知识是否扎实全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知识的角度上讲,绝大多数人的事业高度不是由单一的深度或广度决定,而是由两者的有机结合。
其次,高中文理分科强化了学生的偏科程度,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我儿子为例,他现就读于海淀区一所市重点中学的高三理科实验班,他上高一时就忽视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学习。因为对他来说,来自高考的压力太大了。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不利的。
取消文理分科教师地位更平等
-海南省文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邢益育
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我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将直接改变高中教师的地位。正是因为文理分科,许多高中才出现了教师之间的“等级”分化:担任高考科目的教师被当成所谓的“重点”教师,担任非高考科目的教师常常不被重视,在评先进、晋级、提干、加薪等方面,是否担任高考科目教学竟堂而皇之地摆在领导作决定的桌面。另外,在文科班上课的理科教师地位不高,而在理科班上课的文科教师也不太受欢迎,等等。即使像海南这样把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分,也仍然改变不了这种教师的“等级”分化状况。
高中文理分科,尤其是过早分科弊多利少。文理分科,窄化了高中教育的办学目标,学校办学就只为高考,争升学率,争高分,争名校,高中新课程改革自然步履维艰。
微型调查
[石家庄第二中学历史教师冯静贤] 应该说,取消文理分科、培养综合能力的大方向没有错,但具体情况是高考没有改。在备考中,每增加一个考点,任课老师就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最苦的还是学生。
[河南省许昌实验中学主管教学副校长、高三物理教师从德周] 文理分不分科,听听学生及家长怎么说。我作了一个统计,我校高一学生共509名,赞成取消文理分科的占25.3%,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占74.7%。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崔维云] 我对本校高一年级1-8班学生作了一个调查。参与答卷的学生417人,其中,赞成取消文理分科的有201人,占49.5%;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有195 人,占48.0%;难以选择的有10人,占2.5%。赞成取消文理分科的学生认为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反对取消文理分科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减轻学业负担。
大学教师看法
大学需要宽厚基础的创造性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文传系教授 丁琴海
当前,中国大学、特别是比较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普遍对在校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北大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和因材施教”;南京大学提出4个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相融通”;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是“人文教育与博雅精神的结合”。各校的通识教育重在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复旦建立了复旦学院,所有新生均进入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再进入各院系接受专业教育。北大成立了元培学院,学院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学习制度上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学生进入专业后仍保持原有班级划分,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居住,为不同学科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创造条件。
通识教育最关键的还是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从这些综合性大学的经验来看,“模块化”是各校普遍采取的方式,比如北大将通识教育划分为5个领域: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与艺术,要求学生选修总分不低于16学分的通选课程。复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精髓是“模块固定、学分必修、课程选修”。核心课程包括6个模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世界视野与现代化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学生须在其中3个不同的模块中各选一门课程,修满6个通识教育核心学分方能毕业。香港中文大学将通识教育划分为4个范畴:文化传承、自然科技环境、社会与文化、自我与人文。借鉴国外名校通识教育的经验,对大学本科生采取通识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综合性高校的认同。在这种注重通识教育的潮流下,不少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大学也加强了通识课程的设置,比如普遍开设了与世界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
很长时间以来,“专业化”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当人类进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培养目标已不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大学应该培养具有宽阔视野、美好心灵、宽厚知识基础和灵活创造能力的人才,而过分的专业分工和职业培训根本无法担此重任。推行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学教育迟早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应过早进行文理分科,限制了学生的眼界、个性、兴趣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整个社会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式、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反思与突破。
相关链接:国外高中教育文理是否分科
英国
英国中学学制分为3段,时间分别是3年、2年和2年。第一阶段3年(7至9年级)相当于初中,第二阶段2年相当于高一和高二,第三阶段2年被称为“第六学级”(SixForm)。学生读完9年级后开始第二阶段为期2年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课程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 5至10门课程。这个阶段的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共45门。
读完2年后,学生需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考试,通过GCSE考试后,可进入中学第三阶段2年的学习,相当于高三和高四。学生在此阶段基本确定要报考的大学及专业,弄清楚其对考试科目和成绩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
日本
日本高中阶段通常从高二开始文理科分班,为的是适应高考不同的考试科目。在日本,与文理科分班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要明确是考国立大学,还是考私立大学。因为两种大学考试科目的数量有很大不同。
考国立大学,除了必须参加“中心考试”(类似统一考试)的6科(数、理、化、外语、国语、文科卷)考试外,还要参加所报考高校的3科文科或理科考试。而私立大学通常只有3门考试,如文科只考外语、国语和文科卷,理科只考英语、数学、物理或化学。由于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学费相差较多,所以家庭经济状况往往是学生决定考国立大学还是考私立大学的重要因素。
澳大利亚、加拿大
澳大利亚高中教育实行两年制,即11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二)和12年级(相当于中国高三)。澳大利亚没有文理分科,选课完全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在这2年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学习英语和数学2门课程,但是学校并没有设必修的课程,学生依据兴趣或将来可能选择的方向选修课程。如外语(德、法、希腊、意大利、日语等)、商业、法律、经济学、工业技术、电脑及电子技术等课程。
加拿大的高中采取学分制,每门课程1个学分,修满30学分即可毕业。其中的英文、数学、历史、地理、体育、艺术、法语等18学分是必修课程。其余的1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选修。选修的课程又分成5个系列:商科、自然科学、艺术、技术和社会科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选修,使得将来高中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需求:愿意读大学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不能进或不想进大学的学生,也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