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不久前推出一组关于医学教育质量的报道,通讯《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实习越来越短——医学教育“发育”不全》以及署名文章《医学的人文内涵》(详见4月17日13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认为,有必要就此话题展开进一步的研讨。
今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是提高质量。医学教育质量问题有许多方面,而在诸多医学教育质量问题中,医学人文教育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眼下有一种说法,“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因曼曾经说过,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究竟打开哪扇门,有待于人文的引领。医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人学,要想造福人类,更有待于人文的引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技术的加速发展,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发扬人文精神?怎样处理好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在医学临床上实现医学与人文的融合?5月11日,由本报教科文部与天津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的“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在天津举行。来自教育界、医学界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教育部、卫生部等有关主管部门负责人出席论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编 者
[新闻背景]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讲了这样一件事。他曾在医院里碰见一个医生问病人:你什么病啊?要开什么药?病人没好气地说:我要是知道自己什么病、用什么药,还用到这里来找你吗?
无独有偶。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孟群也讲了他去年在冰岛访问时遇到的一幕。一位儿科主任给孩子看病,除了带上一些重要的诊疗设备以外,还带了一些玩具、吹泡泡之类的东西。他先拿出玩具与孩子进行沟通,使孩子不紧张,对他产生信任。孩子还可以边吹泡泡边看病,气氛特别融洽。
[专家观点]
杨桂华:王校长和孟司长讲的这种现象确实很普遍。据我们了解,医疗纠纷常常发生在青年医生当中,而在老一代医生身上很少发生。很多年轻医生拥有博士学位,他们的医术可能并不差,但由于医疗态度不够好、沟通能力很欠缺,影响到他们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吴咸中:研讨医学与人文的关系确实很有意义。现在医患关系紧张,这里面可能有病人的问题,同时也有医生的态度问题。好医生和差医生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医术专业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对待病人的态度上。医学生要有人文素养,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为患者服务。在对医生进行专业培养以外,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
周远清:自从1995年前后人文教育在一些高校蓬勃兴起,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了十几年,人文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应该说,很多工科专业、理科专业都已经开设了人文教育的课程,渗透了人文教育的内容。然而,医学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显得有些滞后,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由于医学科学博大精深,这就使得医科学生必须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而偏废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因此,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欠缺。
靳润成:从中外医学史来看,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具有鲜明的医学人文精神传统。近年来,我们大力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发扬光大人文精神。我们召开这样的论坛,就是研讨和交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而探讨解决诸如医患矛盾等突出问题的新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
张岂之:我国医学工作者首先要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对于医科大学的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西医还是学中医,至少要读四种人文经典:第一是《黄帝内经》,因为量比较大,可以选读一部分;第二是《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集,也可以选读;第三是老子《道德经》,81章韵文体,我的研究生有的两三天就背下来了;第四是庄子的《养生主》,养生主要抓什么,庄子讲得非常深刻。我建议,医学生至少要熟读这部人文经典。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