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马来西亚和日本的朋友说,在喀土穆当地人总把他们当作中国人,见到他们第一句话就是汉语“你好”
说起苏丹,不少人都会想到战乱、贫困、落后。事实上,这个国土面积排名非洲第一、世界第十的国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笔者由于工作原因,2007~2008年曾经在苏丹生活了9个月,在喀土穆、瓦乌、卡杜格里、阿维尔等城市,处处能够感受到苏丹人对中国人的友好,以及对中国发展的羡慕与佩服。
苏丹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很多人会讲简单的汉语
苏丹首都喀土穆,是苏丹最大的城市,坐落在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的交汇处,这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被两条河流分割成三个部分: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
在喀土穆,中国人经营的超市、饭店、话吧随处可见,迎面而来的汽车里,经常有中国同胞摇下车窗挥手致意。据一个在那里打拼了10年的中国朋友介绍,在喀土穆至少有一万多中国人,主要从事小商品零售、货物运输、宾馆餐饮、建筑建工、农业开发等多个领域的工作。
在喀土穆区和恩图曼区,由中国建筑公司承建的高级酒店和发电厂给人印象很深,工地上巨大的汉字标牌远远望过去就很亲切。据当地官员说,中国人在苏丹的经济活动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在影响着当地人,尤其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苏丹人民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近。
苏丹人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很多人会讲简单的汉语。曾经有马来西亚和日本的朋友说,当地人总是把他们当作中国人,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汉语“你好”。
中国人在苏丹享受到的热情,除了和经济活动有关,更多的是中国对苏丹无私的援助。在苏丹比较大的城市里,都有中国人援助的建筑物。我曾经见过几座和中国桥梁完全一样风格的桥,当时觉得很诧异,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援建的。在苏丹的医院里,也流传着很多中国援非医疗队工作的故事。
喀土穆大学在苏丹有着“北京大学”的美誉
在苏丹人眼中,中国是比较发达的国家,随着两国交往的加深,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当地人羡慕和佩服,很多苏丹青年都把到中国留学作为自己的梦想。苏丹南部西加扎勒河州的建设厅长曾经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他和很多官员都想把孩子送到北京留学。
喀土穆大学在苏丹有着“北京大学”的美誉,它的中文系在整个非洲都非常有名,已经成为培养与中国经贸往来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在该校参观时,很多大学生上来搭讪,询问关于中国的情况,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他们对中国更加感兴趣,很多人当时就问起到中国留学的相关情况。
2008年5月底,中国某单位向苏丹瓦乌市捐赠了3000多件文体用品,在捐赠仪式上,当地的教育部长告诉学生们,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了到中国留学,将来把苏丹建设得像中国一样富强美丽。
苏丹的南北冲突停火于2005年,由于联合国和平力量的介入,各派武装按照计划正逐步裁军,当地年轻人参军打仗的观念正在向追求学业和寻找工作过渡。
在北加扎勒河州首府阿维尔,联合国在该地的营地以一个月600美元雇佣了一名刚刚毕业的当地大学生。这个叫穆卡伊的年轻人说,他正在向几名中国工人学习汉语,等将来攒够了钱就到中国学习。当问及到中国留学的目的时,穆卡伊说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份可观收入。
苏丹最好的建筑是学校
都说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镜子,这句话在苏丹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当地最好的建筑物绝对是各类学校,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在苏丹南部各州,受内战影响较大,一般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差。以号称苏丹南部第二大城市瓦乌市为例,居民大多居住在低矮的茅草棚中,政府机构在砖瓦建造的平房中办公,除了伊斯兰风格的教堂,很难看到高层建筑。然而,城市的大、中、小各类学校全部有宽敞高大的教室,课桌、黑板等设施一应俱全,这在刚刚停火几年的地区非常难得。中小学生接受的是免费教育,小学生一般穿深蓝色校服,女子学校的学生会穿白色或米黄色校服,看起来干净整洁,和当地居民褴褛的衣衫形成鲜明对比。
当地还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实行实践型教育理念。在当地一所职业教育学校,有建筑工程、机械修理、电器维修等多个专业,课程完全是操作课,学生边听老师讲解,边进行手中的操作,教室就像一个操作车间。学校教师有联合国自愿者,也有在国外经受教育回国的本地人,更多的是当地大学毕业的学生。
虽然当地十分重视教育,但是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普及率均非常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形成矛盾。但是笔者相信,随着和平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苏丹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 隗章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