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周薇 肖若昕
自从“罗彩霞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关于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新闻渐成社会关注的热点。海南版“罗彩霞”、山东版“罗彩霞”、男版“罗彩霞”等用语陆续进入公众的视野。
综观近年来各媒体的报道,“冒名顶替”的方式可谓多种多样。
版本一:冒用其他考生档案投档
在曾用名和现用名之间进行隐秘转换,是“冒名顶替”者惯用的伎俩。“冒名顶替”者伪造“考生登记表”、考生档案、户口迁移证等文件,将自己的真名填作“曾用名”,在“姓名”一栏填写被冒名者的姓名,之后利用被冒名者的考生档案投档录取。
本报2009年5月报道的“罗彩霞事件”就是这一版本的例证。2004年9月,时任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政委的王峥嵘从女儿王佳俊的班主任张文迪处获取了罗彩霞的高考信息,伪造了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考生登记表等证件。王峥嵘通过熟人运作,让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录取了罗彩霞,然后从学校直接取走了录取通知书。而档案被占用的罗彩霞则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不得不复读一年。
版本二:冒名者联系考生,购买录取通知书
“冒名顶替”者获知其他考生被录取却不去就读的信息后,自行联系该考生,以花钱购买或其他方式获得考生的录取通知书,然后伪造身份,去高校报到。
据《大河报》今年4月报道,1999年,河南尉氏县高二学生庞跃华拿着张志刚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进入河南省开封市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后参加工作,并升为副科级干部。庞跃华家人称,当时冒充张志刚上大学,张志刚家人是知情的,并且还接受了1000元好处费。对此张志刚予以否认,并在10年后与庞对簿公堂。张志刚是否接受了好处费至今仍不清楚,但购买录取通知书这种“冒名顶替”方式确实存在。
版本三:教职人员移花接木,偷换录取通知书
在有些高中学校,高校录取通知书是发放到各班班主任后再转交给学生的。一些教职人员利用个人职务之便,将考生录取通知书转交给冒名者。
据《武汉晚报》报道,2009年,湖北孝感的王俊亮发现自己曾在2002年被湖北农学院录取。但当时网上查询还不普遍,王俊亮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录取。没有参加高考的高二学生郑飞顶替他上了大学。王俊亮当年的班主任是郑飞的姨父,事后他承认亲手将王俊亮的录取通知书交给了冒名者郑飞的家长。
版本四:伪造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
录取通知书顺利转交给考生后,但该考生因种种原因未去高校报到。冒名者得知后,伪造相关考生的录取通知书,到高校报到就学。
2009年12月,本报曾报道一位年级主任涉嫌帮考生“冒名顶替”的事件。2009年考上海南大学的楚文博发现,早在2007年就有人冒用他的信息在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上了两年学。据调查,在2007年,假“楚文博”出具的准考证是假的。与其他考生准考证照片不同,他的是彩色而不是黑白的,且照片下方的字体、数字和考生报名登记表上的照片下方的字体、数字不一致。很明显,这份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
版本五:招生人员教学生集体“冒名顶替”
未上线的考生被招入学校后,高校招生人员通过内部的“运作”,更改考生姓名和照片,以顶替那些被录取却没来上学的“死档”。
今年4月,本报曾报道商丘科技职业学院有关人员涉嫌更改档案、协助学生“冒名顶替”的事件。该校招生人员不管考生是否填报该校志愿、分数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分数线,先将学生招进来再说。到大二时,由招生人员对所招学生负责,他们便在招生录取名单上寻找那些被学校录取但没来上学的考生的“死档”,让学生“冒名顶替”,要求他们回家改名字,但身份证号无法改变。
版本六:多次转学,“洗白”档案
此手段是在冒名者已成功伪造了身份,并获得了录取通知书的基础上实施的。冒名者多次转学,一为掩盖“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痕迹,二为实现上更好的大学的目的。
今年5月《海南特区报》报道的“武汉林琳”事件便是例证。海南大学会计专业大四的林琳发现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有个同名同姓同身份证号的“林琳”已毕业。据报道,“武汉林琳”(即冒名者——编者注)经历了两次转校:先是称教育厅通知上将学院名字打错,从湖北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转到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入学未满一个学期后,她又从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转到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
在严格的高校转学制度下,在高校之间转学应经过严格的考核。但要像“武汉林琳”一样,为“洗白”“冒名顶替”的痕迹而转学两次,没有足够大的权力和足够广的渠道恐怕很难实现。
参与互动(0) | 【编辑:侯冬华】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