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大热高考录取话题更热
7月,总是喧闹的。
因为,中考、高考和大学生毕业离校,在这个时刻见分晓。
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热线编辑室里电话线的热度,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天,单单围绕着高考录取的话题,报料热线已几成家长们的倾诉热线———
11日,广东考试服务网的数据故障,让不少家长经历“大喜大悲”。当天晚上,此起彼伏都是埋怨声声,编辑忙于安慰。
不少打着一些大专院校名号的“录取通知书”,造成不少家长的困扰。最离奇的莫过于住在南泰路的伍女士,她的儿子已出国读书多年,她却在13日收到了广州 ××技师学院发给她儿子的录取通知书。伍女士一算年头,如果儿子不出国,还真的就是今年参加高考。对于这样的古怪事件,编辑忙于分析,通知记者查核,有骗局就曝光。
最头疼的,还是“高分落榜”的同学家长。读者赖女士甚至认为,媒体也是“帮凶”。原来,此前报纸上有登载各高校的估分,“当时说了,考了550分的都可以大胆报读广州大学”,结果如今广州大学的录取分数是568分,她的孩子却恰恰在这落差区间。赖女士形容“心里非常不舒服”。编辑又要忙于解释。
不得不承认,对于一些学生及其家长来说,高考志愿就像一场赌博。去年,首次知分填志愿,大多“两眼一抹黑”,复旦大学的分数线最后居然和汕头大学差不多。于是,今年不少高校结合多年的录取状况,事先预测,媒体也进行了“广而告之”,结果似乎依然不尽人意。
想当年,考前填志愿,也照样是埋怨多多。如何继续完善高考制度,那是一个长久命题。
不过,正如一位金羊网友说的,这些考分不高不低的考生,如果能自己走出“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找好自我定位,不要随便拿自己的命运作过高风险的赌注,方能在人生路上站稳行稳。
曾经也走过“黑色七月”的我们,这些年一步步看着高考录取越来越公平、规范、透明,也看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如何摆正心态,如何学会先站稳再走稳了,都是新一代“天之骄子”必须修炼的“活命功夫”。
当然,对于媒体,我们也同样会作出反思,如何给出更恰当又专业的高考信息服务。 本期栏主:丁政 本报记者 林洁 整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