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家三姐弟相继考入北大 父亲坚称不懂教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河南农家三姐弟相继考入北大 父亲坚称不懂教育
2009年07月10日 11:04 来源:大河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东方今报记者吴兴明\文图 2001年,大女儿考入北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目前在北大读博士;2007年,二女儿考入北大数学系,现读大二;2009年高考,儿子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考了662分,高出一本录取线95分,填报志愿时,儿子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北大。

  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竟然如此神奇,能让孩子相继考入中国最高学府?是家庭教育方法独特,还是孩子们有什么学习秘籍?7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濮阳市高新区庞王合村一户普通农家,试图揭开这一教育奇迹的秘密。

  ○●俩女儿先带头考入北大

  7月7日上午,在濮阳市高新区庞王合村村口,听说记者找庞善进,村民都竖起拇指称赞:“老庞不简单呀,他两个女儿正在北大上着学呢!”“听说他儿子今年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孩子们个个争气,大人干啥都有劲儿,脸上也有光呀!”村民围在一起,不无羡慕地说。

  一位中年妇女激动地说:“我儿子别说考上北大,就是考上郑大,我也在村里放一个星期电影。”

  正在邻居们七嘴八舌谈论时,庞善进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过来了。

  这是一个身材中等、皮肤黝黑的汉子,看不出与周围这些村民有什么不同之处。“走,赶紧到家凉快去,外面太热了。”庞善进指着自行车,让记者上车。

  经过庞王合村村委会门口时,该村政务公开公示栏上,有一条信息引起了记者的注意:“2007年,庞星星考入北大,奖励1000元。”“庞星星是我二女儿,前年考上北大数学系了,现正在读大二。”庞善进嘿嘿笑着说,“大女儿2001年考上北大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现在北大读博士。”

  说起上北大的两个宝贝女儿,庞善进一脸的骄傲。

  其实,在濮阳一高,庞善进也是大名鼎鼎,校长和老师几乎都认识他,开家长会时总让他坐前排,有时还非让他讲几句,学生家长也对他刮目相看。“听说你儿子今年是濮阳市理科高考第一名,又报考了北大,是真的吗?”记者问。“儿子当时还不敢报,估分时有些保守,想报浙大,最后大女儿赶回来了,他们在一起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报了北大。”庞善进自豪地说。

  ○●儿子誓和俩姐姐“会师”

  庞善进的家,是一个豫北农村典型的四合院,共有6间瓦房。

  庞家院子虽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有桃、柿子和杏3棵果树,树上结满了桃和柿子。果树下,是绿油油的青菜和豆角。

  院子中央地上的水龙头上套着一根长管子,一个小伙子正拿着水管子给果树浇水。

  这个个头不高的小伙子就是庞善进的儿子庞杰锋。

  庞杰锋今年18岁,和他两个姐姐一样,也是濮阳一高的学生。他今年高考分数662分(理科),高出一本录取线95分,填报志愿时直接报了北大。

  “杰锋初中升高中时成绩并不好,但大姐考上北大对他影响很大,后来二姐也考上北大了,他就没有退路了。”庞善进说,“他最大的愿望是也考上北大,去和两个姐姐‘会师’!”

  庞善进说:“杰锋小时贪玩,不爱做作业,长大后慢慢就懂事一些了,也知道学习了。”

  因为没有退路,高二时,庞杰锋从年级200多名,最后跃到年级第一名,班主任都连连称奇,说从没见过进步这么快的学生。

  “家里条件都是一样的,大姐二姐都考上北大了,我如果考不上,怎么向家人交代,我必须考上。”庞杰锋说,填报志愿时,他就没考虑清华,报了北大。

  当然,这个分数报北大也不是没有风险。

  庞杰锋说,考完后,估分时有些保守,最初想报浙大,但又不甘心。

  “后来我就向大姐和二姐请教,班主任也帮我拿主意,我们一起重新估了一下分,商量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报了北大。”庞杰锋说,他现在很有信心。

  ○●从200多名到第一名的秘诀

  按庞父的说法,庞杰锋高中前的成绩并不怎么好。

  但高二时,他从年级200多名,最后跃到年级第一名,这在常人看来不可想象。很多人会这样想,庞氏姐弟肯定掌握了什么学习秘籍,不然也不可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说起学习秘籍,庞杰锋就笑着摇头,然后解释说,有压力才有动力,动力足了,成绩自然就上去了。“从年级200多名跃到年级第一名,你是怎么做到的?”记者紧紧追问。“那一年寒假,我几乎没有出过家门,利用寒假二十多天的时间,把以前的课本重新捡起来,从头到尾复习了一遍。然后,我又找来下学期的教材,进行预习,开学后,我觉得学习轻松多了。”庞杰锋说。

  原来,这就是俩姐姐教给他的学习秘籍,每年寒暑假期,她们都是这样学习的。

  从此,庞杰锋学习得心应手,周末还喜欢找同学下下象棋。

  “升入高三后,周日晚不上自习,洗完衣服后,我喜欢找同学下象棋,我觉得下象棋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方式,也能让你的思维更活跃。”庞杰锋说。

  庞杰锋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俩姐姐寒暑假期的辅导,用他的话说“有时嘴里吃着饭还在争论,为此还常被妈妈吵”,这样的“家庭教师”可不是谁都能请到的。

  据庞善进介绍,5年前该村的地都被征完了,他们家的主要收入靠夫妇二人轮流在公交车上卖票。“我们不种地了,也不像别人家那样,养了很多羊,所以孩子放假后基本没有什么家务活儿,他们也不出去玩,都在家学习,非常自觉。”庞善进说。

  庞杰锋回忆,小时他喜欢看电视,但二姐管得很严,不让看,也不让出去玩,非拉着他坐在一起学习。“人家姐弟仨自觉着呢,放学后很少出来玩,都在家学习。”邻居羡慕地说。

  ○●父亲坚称自己“不懂教育”

  庞善进今年52岁,高中文化,妻子小学未毕业,两人文化程度都不高。

  据庞善进介绍,庞杰锋姐弟三人都是从本村小学毕业的,初中上的是村联办中学,都不是什么名校。“我们夫妇俩文化不高,不懂什么教育方法,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放学后先写作业,然后才可以玩。”

  庞善进说,他们从没给孩子请过家教,也没另外布置过作业。

  庞杰锋至今还记得,初三时,有一次周末放学后他谎称补课,没有回家,而是和同学一起去了网吧。有村民看到他进网吧后,告诉了他父亲。

  父亲知道后,没有直接去网吧找他,而是坐在村口等,从晚上7点一直等到10点多。

  那一晚,父亲伤心极了,在村口把庞杰锋狠狠地揍了一顿。

  庞善进说,他对孩子严,对自己要求也很严,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从不请人在家喝酒,也不让人在家打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至今。 “孩子大了后,有些话不会对我讲,但他可能会对同学讲,我喜欢和别的家长沟通,通过向同学家长打听,我可以更了解他。”庞善进说,“当然,也可以找班主任了解。但是,你想呀,班主任管着那么多孩子,还得备课改作业,总是找他也不好意思呀。”

  庞善进还有一个习惯,三个孩子,高考前三个月,他会在每个周日中午孩子回来时,做点好吃的。“一个星期孩子才回家一次,刚开始是我爱人回家做饭,我不放心。”庞善进说,“后来我慢慢学会做饭了,见面的机会难得呀,我可以乘机和孩子说说话,多了解一些他们学习的情况。”

  孩子们对庞善进的评价是,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父亲。

  ○●一笔朴素的上学成本账

  从小学到大学,供三个孩子上学,庞善进的经济境况可想而知。

  庞善进说,想起来就心寒,从小到大,夫妇俩从没给孩子买过零食,哪怕是一根小小的冰棍。

  2001年,大女儿考上北大,宋庆龄基金会承担了全部学杂费,后来读硕士,现在读博士,都不用花钱。所以,大女儿读大学,庞善进出的费用非常少。

  2006年,二女儿高考时,刚考完两场,突然病倒了,连输了几天液,结果高考失利。但因她成绩非常优秀,复读时,濮阳一高补贴1万元,还免了学杂费。第二年考上北大后,村里还奖励了1000元。

  所有这些,无论是对庞善进,还是对女儿和儿子来说,都有一个不争的现实:好好学习不仅是为了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而且是可以省钱的。

  这笔账其实是很好算的,在目前中国这种教育现状下,从小学到大学,要过三道坎,小学升初中一道,初中升高中一道,高中升大学一道。一般情况下,每道坎的花费都在万元以上,上大学后则会更多。

  如果从长远看,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机会可能更大一些,今后的生活也会更好一些。

  庞杰锋有一位同学,上小学时,家长就托人送她去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到了初中,家长又是托人送她去了一个重点中学。高三这一年,为了能考更高的分数,同学家长给她报了很好的补习班,又请了家教,前后花了几万元,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她,家长最后把生意都停掉了。

  这笔账,家境贫寒的庞善进比谁都算得清楚:“也许,别人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比我培养3个孩子的费用还要多。”“如果今年杰锋能被北大录取,他们姐弟仨都在北京,相互有个照应,我这一生,就了无遗憾了。”庞善进说,现在最要紧的是,赶紧想法凑学费。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