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上海中学首招“创新素养实验班”后,今年,根据市教委计划,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和上师大附中也开始招收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在各校“自荐生”“推荐生”招生条件中,“有创新意识”同样成为很多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之一。
怎样的学生才能被老师相中?昨天在上师大附中面试现场,记者走访考官获悉,太“乖”的孩子有些应付不了考题的要求。
跳出标准答案
“我们希望同学们少说‘标准答案’”,参与面试的上师大剑桥国际中心教务长雷冬冬感叹,很多孩子都太“乖”了,即使是开放性问题,也会有十几个人有类似的答案,缺乏个性。看到一道数学题问两个图形的边长是否一样,原因何在时,不少同学未经仔细考虑,便想当然地回答“不一样”,在老师引导下才发现自己说错了。
“外白渡桥拆卸利用了什么原理”“湖边的球形灯,为什么有时候看起来是圆的,有时候则是长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静脉血压”……物理特级教师张越出的题,大都源自日常生活,考的就是同学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但是,他和多位面试老师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笔试成绩和中考模拟考成绩都非常拔尖的学生,始终找不到思绪,而一些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成绩保持中上的学生,能说出令老师惊喜的回答。“对不对不是关键,重要的是敢想,”张老师说。
文科不能忽视
面试现场,每个学生必须抽签回答文科和理科各一道试题,文科考题新颖有趣——“世博会期间,假如你邀请外国友人来你家做客,你会推荐什么菜?为什么?”“握手与作揖哪个问候方式好,为什么?”“如果选一个中国历史人物当你的校长,你会选谁?”“如何理解名言‘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
上师大附中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类题目激发出的发散型思维和批判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催化剂。记者看到,在老师的评分表上,考生在文科考题答题过程中体现出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他在做理科考题时得出的结论一样,占有相同的分数比重。
不要“过度准备”
做自我介绍时,将自己的班级工作经历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但被问及“你的个性怎样”时,却结结巴巴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抽到文科类题目,引经据典讲了一通后,却与主题相去甚远。
对于这类“过度备考”的学生,老师们禁不住摇头。在老师们看来,另一些同学的表现,则值得肯定,如有一名男生带来了自己初中参加科技活动时亲自动手制作的模型;在考官眼中,从日常每一天做积累,对未来有规划,这样的学生才能有爆发潜力的可能。
本报记者 陆梓华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