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名遭遇“潜规则” 学生选校面临价值迷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排名遭遇“潜规则” 学生选校面临价值迷失
2009年05月13日 11:1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高考的来临,一轮新的择校“拉力赛”也将拉开。然而曾经被众多家长和学生视为选择大学指南的大学排行榜,其公信力似乎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近日,据某名牌大学的知情者透露,当前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其实可信度大有问题。一般都是谁给钱多,谁排名靠前。如果哪个学校敢质疑排名,还可能遭到报复。

  在大学排行榜的大旗蒙上了尘土之后,这一目前仅有的高校评价机制也失去了参考意义,学生和家长在高校选择方面回到了价值迷失的时代。不过业内专家指出, 中国目前没有科学客观的排名体系,与综合排名相比,专业排名更具参考意义。此外,学校的口碑、师资力量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中国目前没有科学客观的排名体系”

  官方权威言论的缺失给民间排行榜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生长空间。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发表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后,国内十余个单位发表过超过30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全部出自民间。

  不可否认,在官方指导缺失的情况下,这些出自民间的大学排行成为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参考。

  不过在采访中,各位教育界业内人士都对记者表示,大学排名可以参考,但不能迷信。

  华南工业大学从事招生工作的曾志新教授表示,大学排名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衡量事物有两种方式,定性和定量。大学的实力是无法用某个指标去衡量的,而大学排名就是用定量方式描绘了只能定性衡量的事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校外指委委员仲伟合教授也坦言,“中国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科学、客观体系。”教育部也一直不提倡进行大学排名,而网上流传的排名很多数据也有失偏颇。如果家长仅仅是依靠大学排名来进行选择报考的学校,那会是很不安全的。

  仲伟合还表示,在国外,比如美国、英国也有一些很有公信力的大学排名,都是由社会上的第三方机构完成的。比如英国泰晤士报每年都会有一个英国大学的排名。他们的研究时间长,研究体系更加成熟,成果数据也更加可信。

  学校口碑更重要

  那么实际生活中,学生和家长对大学排名的关注和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呢?

  “也许大学排名对已经在这个大学里面读书的人来说更在乎,高中生可能反而没有这么在意这些名次了。”武汉大学教务部主任吴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大学排名只是一个参考,也不是完全可信的,而且现在也不是真实的。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家长更遵循各个学校原本的口碑。”

  而某高中老师也认为,虽然排行榜是一目了然,但是真正选择就读大学时也不会起决定性作用,毕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研究适合子女大学时所下的功夫不亚于子女参加高考。大多数家长还是会咨询老师、亲戚的意见,以及孩子自己的兴趣。“如果部分家长和考生只是关注大学排行榜,这也是对自己前途不负责任的行为。”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坦言,虽然择校的标准很多,但高校之间的比对,包括排名等,确实也是不可或缺的择校信息。

  专业排名更具参考意义

  事实上,教育部并不提倡大学排行榜。但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颁布的学科评估结果的排名,从学科、专业的角度细分后对大学进行了排名,这给了学生和家长不少信息指引。

  仲伟合教授也强调了专业排名的重要性:“除了参考大学的综合排名,专业排名也是很重要的。专业的排名更具有可比性。”

  他还指出,另外还有一些专业类的高校的选择。这个要看孩子的兴趣。比如一些外语类、财经政法类的学校,也许在综合排名中并非很靠前,但是在某个专业领域里却是很强的。此外,大学高考的录取分数排名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的实力。

  然而,对于刚刚参加完高考,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了解并不深入的考生老说,大学排行榜比专业排名来得更加直接明了。吴平表示,中学生可能并不太清楚各种专业是怎么回事。所以教务部的专业排名对于高考完的学生来说可能作用并不大。

  反思:除了排名,还有什么方式能了解大学?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一个学校有没有名师是很重要的。”仲伟合建议考生从学校官方网站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等“软实力”。如果一个专业能有一些优秀的老师,也是可以把它带起来的。这个可以从学校里面的相关网站去了解。

  吴平则推荐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去了解大学。“找人了解是很重要的。比如学校会有接待日,也会有学校里面的人到各个地方做宣传。”据悉,自2009年4月起,将有不少高校大门陆续向考生和家长敞开,组织2009年高考招生咨询校园开放日活动。学生则可以借此机会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此外,高考完后的高校招生咨询会是了解大学的绝佳途径。然而有学生反映,限于学校的人力有限,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高校则并不会前往。

  本报记者于冬雪

  实习生袁喆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