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面临诸多难题 除了“同城待遇”还要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农民工子女面临诸多难题 除了“同城待遇”还要什么
2010年06月01日 11:0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日,广州市万翔学校的外来工子女学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六一”嘉年华活动。符超军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专家呼吁政府为他们购买志愿服务

  这是一个个特殊的小群体,他们虽然各自有着特殊的童年,但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父母就在身边谋生糊口,很多时候,却只能从睡梦中迷糊地听到他们回家的声音,或者从偶然放下的“零花钱”中感觉到父母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许缺少父母的关爱,或许要承受着比其他同龄人更多压力。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这些父母亲是进城农民工的“流动儿童”心里最想要的礼物是:但愿和城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地上学、长大。

  l80万农民工子女想读好书不容易

  晓蕾(化名)的父母从汕头来广州打工已经有十多年了。在她心里,没有玩具没有关系,没有新衣服也没有关系,,最盼望最小的妹妹能读上书。“我们三姐妹现在单是学费每个学期都要交差不多5000元,而现在还要准备一笔钱给妹妹交赞助费。”晓蕾告诉记者。

  晓蕾的父亲是一名厨师,妈妈身体不好,只能打点杂工贴补家用,一家五口人全靠爸爸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艰难度日。两年前,为了第二个女儿读公办学校,父亲奔波一个多月,都未能成功,最后也只能在民办学校就读。

  “爸爸供我们读书不容易,工作很晚才能回来,一到家差不多倒头就睡”,晓蕾说,“但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我和妹妹考100分,所以我最希望就是小妹能读到一所好学校,这样爸爸妈妈都会很高兴。”

  “晓蕾一家”在广东并不算少。

  记者了解到,广东中小学校里的农民工子女学生约占全国同类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且绝大多数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据统计,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江门、中山7市,义务教育在读的农民工子女学生超过l80万人。

  不少新生代“打工家庭”要为孩子在身边找间学校的时候,总是发现,要么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多是民办学校,师资良莠不齐;要么缴纳昂贵的赞助费“挤入”公办学校。

  过半父母“从不交流”或“很少交流”

  “我接触过一名10岁的男孩子,前5年与祖父母一起在农村长大,那时整整四年只见过父母五回;后5年随父母到广州打工,结果一年也只有1/4时间见到父母,多数时候就留个字条、打打电话……”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志愿服务研究所所长谭建光说。

  据了解,在广州、东莞、深圳一些珠三角城市,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工作,但大部分的他们却因为奔波生计,而极少留在家里。

  “在东莞等地的调研显示,大部分在城里务工的父母由于疲累等原因回家时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超过一半的父母‘从不交流’或‘很少交流’。”谭建光说,而这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处于“监管真空”。“在家里,祖辈照顾不来,有时八九岁的孩子就已经流连网吧;在学校,宿舍、校园等管理质量也参差不齐,于是这些‘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的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

  “对比农村的留守孩子,这些在城市的儿童温饱得到满足后,目睹同城周边的同龄人,欲望会更大,活得也更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满足,心理就容易畸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说。

  “有的还要照顾家中老小,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里的其他孩子。”谭建光说,“如影相随的‘孤独感’往往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孩子们更需要志愿者关爱

  让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享受“同城待遇”,让新生代农民工感受“被认同”一直为社会舆论叫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种种现实掣肘。

  以广东省外来人口大市东莞为例,当地的非户籍的农民工子女占到了总数的46.8%,当地政府要全部解决这部分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经估算一年要投入大概80个亿。而当地2008年全市的税收是500多个亿,按照规定上缴后仅剩下200个亿。

  在这200亿市一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中,如果要拿出80个亿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而且流动儿童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谭建光说,当前广东有近300万农民工子女,普遍存在着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学业失教、心理失衡等问题,政府除了要考虑通过“购买民办学校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制”等一系列可作为的政策外,还要通过购买社工服务,把志愿者带入流动儿童群体中来。

  据悉,团省委、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就以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为着眼点,于今年3月启动实施了“朝阳行动”,该项目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节假日帮扶、特殊试点帮扶、心理帮扶、物资帮助、健康帮扶等方式,对在粤的农民工子女进行关爱志愿服务。

  南方日报记者谢苗枫

  实习生袁长波王巧爱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