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一些人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采用冒名顶替、甚至更改户籍的手段。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又都是大中城市的名校生——
【年度事件回放】
▲2009年5月5日,天津师范学院学生罗彩霞在银行申请办理网上银行时,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同班同学王佳俊顶替,而且高考分数仅335分的王佳俊,竟冒名顶替她被贵州师范学院以定向生的名义录取。
到底高校中还“潜伏”着多少冒名顶替的“假罗彩霞”?一场核查随即在全国高校展开。集中排查发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平台注册学籍的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中,存在不少同姓名同身份证号的注册学生。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确有冒名顶替入学者。
▲2009年6月8日,重庆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被曝为享受少数民族加分把自己民族改成土家族,最终被北京大学拒之门外。而何川洋的父亲何业大,则是重庆巫山县的招生办公室主任。
状元的身份使何川洋备受关注,因而事情才很快败露,但是每年究竟有多少人利用手中的特权作假呢?后来,重庆对此事进行了彻查,结果又发现31名违规考生。
姑且不论这一事件对何川洋们的命运有何影响,而本来出于促进教育公平的考虑而设置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却在一些人手中变成了加剧教育不公平的工具。
▲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强势推出今年的“招生新政”,选择全国13个省市39所中学的中校校长实名推荐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些被推荐的学生一旦通过北京大学的审核,将直接进入自主招生的面试环节。消息一经发布,引来质疑声一片——所有获得推荐资格的学校都是大中城市名校,县级学校只有两所,县级以下学校则不见踪影。
【记者述评】
盘点2009年,轰动全国的教育新闻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几乎都与教育公平有关。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说,作为社会公正“调节器”之一的教育如果也“嫌贫爱富”,就会加剧公众的社会不公正感和被剥夺感。
在北京大学只把橄榄枝伸向少数名牌中学的精英学生时,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哈佛、耶鲁、弗吉尼亚大学等高校,不论公立还是私立,每年都会主动投入资源到最穷、最弱势的阶层和地区,说服那些自己也不相信能上这种大学的穷学生申请。因为他们的理念是,如果大学还不能给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的话,那他们永远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正如培根说过的:“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
在美国,由耶鲁、哈佛等名校毕业生们发起的大学巅峰计划,专门帮助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高学业,教会他们如何申请大学,以此来缩小低收入家庭和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大学升学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这个计划的出台,仅仅是因为这些毕业生在社会机构服务时,发现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并非因为他们的能力或者智力低下,而是因为他们不是在一个上大学的家庭氛围或者社区氛围中长大。
旅美学者薛涌称:“北大的实名推荐,应该到中国的贫穷地区去搞,去最穷困、最破落、甚至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学校的地方去寻找人才,让那些人均教育经费只有一两百元的优秀学生有机会上北大,而不是把推荐权交给某些已经处于教育强势地位的中学校长。一方面,这可以平衡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北大要培养的是社会领袖,如果招的都是从小家境富裕,上补习班,与世隔绝,一帆风顺进入精英阶层的人,这些孩子在一起,能碰撞出什么火花来?”
我国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分配不平衡,而现在一些名校的招生政策,看似给了更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但实际并没有在学校之间和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公平。而一旦这些政策被滥用,将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虽然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但是在社会发展初级阶段,不管是大学还是政府,都应该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公平”,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教授如此评述。他认为,现在存在的种种教育怪象,是因为我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过于关注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公平。只有教育机构本身重视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出现中国自己的大学巅峰计划。
本报记者 姜澎
【网友评论】
●如果连高考这样的原本应该彰显公正,普通老百姓寻求教育公平的平台,都沾染了官场之气,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核心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违纪成本过低,监督惩罚力度不够。
●教育公平是比财富公平更重要的社会公平!国家应将教育公平纳入政府政绩,把教育公平和官员的乌纱帽挂钩,让他们把教育当做事业去干,而不是当做产业去经营。
●高考本来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北大这样的名校如果只关心城市里名牌中学的优秀生,除了让我们看到它的浮躁以外,甚至连表面的公正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