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造数据发论文 井冈山大学讲师涉大规模学术造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伪造数据发论文 井冈山大学讲师涉大规模学术造假
2009年12月27日 11:0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24分报道,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涉嫌伪造数据发表论文,他们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的70篇论文被一次性撤销,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独家专访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造假背后,是谁动了学术的道德底线?

  2009年的岁尾对于井冈山大学的讲师刘涛和钟华来说将是难跨过的一道年关,他们在2007至2008年共发表70篇论文的骄人战绩变成了一场难以收拾的闹剧。

  日前,一份三人署名的社论通告近期发布在国际学术期刊《晶体学报》上,认为刘涛和钟华的70篇论文涉嫌伪造数据,明确指出,这些研究“是不可能从这些数据中产生的操作”的“学术欺骗”。消息在国内引起热议,对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来说,更是平地惊雷。

  张泰城:原来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感到非常震惊。其中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我们把他叫回来,停职调查,一经查实我们会严肃处理。这是他们个人的行为,学校对这样学术造假、篡改数据的行为是非常痛恨的,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除了论文数据涉嫌造假,两名作者的身份也从讲师摇身变成了教授和博士,许多网友对这双重欺骗非常愤慨。记者采访了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在万继抗的介绍中,第三重造假又浮出水面。

  万继抗:刘涛是搞工学的,从专业发展上他不可能在这个领域里研究,但他偏偏在这个领域里发这么多文章(27篇)。他也是受到钟华的启发,钟华私下里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他,然后他就也有意在上面发文章。

  名利驱使应是关键

  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使两名讲师为了发表论文不惜频频犯错,许多评论都指向职称评定,调查中记者发现,名利的驱使才是关键。

  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跟他们两个评职称应该都没有关系,如果2007年的文章应该在2007年初或2006年做的,但他们都是讲师,到现在还是讲师。

  万继抗:不好认定他们是为了评职称而造假,如果是为了评职称他不会要求这么多论文,不会要求在一个刊物、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发几十篇,这已经是有点疯狂的行为了。他不是职称评定的导向功能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被三大检索系统检录的文章,篇数都很低的,不会要求有几十篇之多,(应该是)是个人名和利的驱使了。

  万继抗也表示了对刘涛和钟华的痛心。

  万继抗:这两个老师这种情况我们也很痛心,30多岁,正在一个好的趋势当中,出现这么严重的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肯定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一条“高压线”啊。

  在井冈山大学校长张泰城表示,论文涉嫌造假1年前也引起了学校的怀疑,但刘涛和钟华草率的解释导致了有关职能部门的忽视。

  张泰城:他发论文的事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是知道的,因为我们会统计。一开始就怀疑他造假,觉得怎么会发表这么多,后来他们说晶体这种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分子的结构有点差异。

  《晶体学报》社论表示,调查仍在继续,所有由井冈山大学投递到《结晶学报》相关卷册的稿件现已被标记,并检查其真实性,问题论文数量可能继续攀升。不少人评价,这是“井冈山大学”被拖入了黑名单,这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来自这个学校的任何论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井冈山大学党委书记万继抗坦言,负面影响需要一一面对。

  万继抗: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广泛,这个是肯定的。对井大的形象、对井冈山大学的教师都会产生影响,如果《晶体学报》采取一些制裁的措施,这也是情理之中,网友有批评也是情理之中。

   马若龙:职称评定应引入更科学的评判体制

  两名讲师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如此大规模涉嫌造假,是否学校就没有责任,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若龙认为,高校应该反思。

  马若龙:不能单纯的说是老师个人的行为冲动就完全能够解释的,高校本身是有学术评判的,这个学术评价体系对于老师每年发表多少论文有一定的要求。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也应该对这件事情进行反思。科研和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

  为了保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我国高等院校、专门科学研究机关及企、事业部门所属的科研机构中多有专门设立的学术评议与审核机构,马若龙表示,目前对学术造假的处理尺度不够鲜明,使得这些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马若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学术领域里浮躁的气息,这应该是一个典型的事情。按照正常的学术规范来说,两个老师不可能在两年期间写70篇文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有学术规范性的文件,但是关键问题在于它对这些学术腐败性的事情一定要有一个及时性的回应,尤其学术委员会要真正运作起来。很多学术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你的处理没有及时跟上。处理的尺度还没有显现出能够让我们普通老百姓接受的地步。

  此外,马若龙认为,除了保证学术研究的客观真实,在职称的评定上,也应引入更科学的评判体制。

  马若龙:目前单纯以论文,甚至过度注重数量的倾向应该得到一定改变,从学术繁荣的规律来说,质量还是最重要的,100篇论文不如有一篇有分量的论文能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带有原创性、创新性的成果。现在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体系当中过多注重数量,从学校本身对教授职称的认定,应该引入同行专家,尤其是校外同行专家的评判体制,要杜绝校内评校内。(记者刁莹)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