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内用手机,一经发现,一律没收;不服管理,劝其转学
主持人:
本报记者 苏婷 高伟山
访谈嘉宾:
冉乃彦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向又新 重庆市巫山中学校长
杨女士 学生家长
【本期话题】
对于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武汉市解放中学日前动了“真格的”:一经发现,一律没收;不服管理,劝其转学。禁令一出,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表示支持。学生用手机,上课常常铃声大作,影响课堂秩序;编发短信,上“网络菜园”收菜,影响听课效果,甚至考试时用手机作弊,学校为此大伤脑筋。而校园“禁机”真能禁住吗?这个老问题,真的就让人无可奈何了吗?
享受科技便利也应避免造成伤害
主持人:学生带手机上学,源于一些家长在安全方面的考虑和需要,但也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带与不带,几乎成为家长和学校的“两难选择”。我们对此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向又新:我认为校园“禁机”不可取。理由很简单,在现代信息化时代,手机作为信息工具,其普及与人们的依赖程度已经不可取代。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采用“禁”的办法实属无奈之举,但这样做不合情理。
冉乃彦:许多新科技产品往往具有“双刃剑”的特点,关键在于我们的态度,那就是尽可能多地扬长避短,既充分享受新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又尽量避免它造成的伤害。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我认为弊大于利:影响学习,助长攀比之风,电磁辐射会损伤青少年神经系统等,因此它应该被禁止。同时,学校应该做到统筹协调——如在学校安装磁卡电话,满足学生和家长联系的合理需求。
杨女士:我认为孩子带手机上学弊大于利。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真是帮了家长,坚决支持!我女儿的手机是以“跟家长保持联系”的名义买的,每月几十元话费,作为家长,我却没接过她几个电话,全用来和同学发短信了。晚上在家写作业时,孩子的手机时不时“嘀”一声,使她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导致成绩一再下降。但只要一提出让她上交手机,或者要求她平时不带到学校,就会引发一场“家庭大战”。手机成了青春逆反期孩子和家长的矛盾纠结点,真是令人烦恼。
学校有权以校规形式加强管理
主持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有没有权力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禁令能否起到作用?
冉乃彦:我认为学校出于对学生健康与发展负责的考虑,完全有权力制定“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的校规,但是,应该根据各校生源、管理能力、地区状况,作出不同的决定,千万不能一刀切。这个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应当不断汲取先进经验,根据自身发展现状,随时调整学校的规定。
杨女士:作为校园管理的一项条例,学校应该是有权禁止学生带手机的。至于是否能起作用,我觉得还是要家校合力做孩子的工作。比如我女儿所在学校虽然只是强调不主张带手机,但有两条举措很有效:一是学生有事联系家长,随时可以去老师办公室借用电话,班主任甚至还自己掏钱专门为学生备了一部小灵通;二是要求带手机的学生,须请家长和校方签约,承诺孩子在校上课时间不开机。
向又新: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但“禁机”也反映出目前我国校园管理制度上的缺失。我觉得应该采取引导和规范使用行为的方法,形成相关制度,严格管理。若出现违反行为,应当是纠正与疏导并用,而“死堵”是无效的,会增加师生、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这些都不应在教育过程中出现。
最好的办法是教会孩子自我管理
主持人:学校、家长应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来调整自身定位,探索与时俱进的管理思路?
冉乃彦:学校的任务是培养人,应看得广一点、远一点。首先,要把学生看作学校的主人,把学生如何面对社会的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成长的问题交给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深圳有一所中学成立了“学生法院”,通过“原告”和“被告”双方的争辩,最后作出“判决”。他们就作出过不允许在校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并在全校实行,效果很好。其次,学生是未成熟主体,学校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各种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严格的管理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要把二者统筹兼顾起来。
向又新:要做到标本兼治,相关部门应出台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如何文明使用手机进行相应引导,如什么时段使用、音量大小等;学校加强管理并制定相关措施,如上课期间进行信号屏蔽,对使用手机上瘾的学生加强思想疏导;学校、家长应该多采取引导而不是禁止的方式。
杨女士:其实我也很理解孩子,对他们来说,手机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群体认同的一个道具,没有手机,孩子可能会和同学之间少了很多共同语言。作为家长,我想还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多和他们沟通,尽可能达成共识再采取行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