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参军热潮,涌动在上海大学校园之中。“看到宣传橱窗里的征兵布告那一刻,儿时的军营梦想被唤醒了。”数码学院大四女生宋佳与其他600多名女生一起,选择了报名参军。
今年,上海大学报名参军的总人数以及占应征比例都居全市各高校之首。这些几乎没有吃苦受累经历的年轻学子,为何要入伍从军?日前,记者采访了上海大学一些应征大学生。
“国家有召唤,
我们就会义无反顾”
上海大学门口,一块镌刻了 “自强不息”四字的石头气势凛然。
这是上海大学的校训,也是每位新生入校后学到的第一课。事实上,上海大学的国防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作为精神坐标,上大人对“自强不息”有着深刻的理解:首先要努力成为一个心灵美好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后才是各行业领域的佼佼者。
这种主张,源自上海大学的校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现年97岁高龄的钱伟长。钱老致力于建“中国式大学”,要求学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老说,个人应该把自己价值的实现同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
基于这样的理念,上海大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了德育课程的重点,通过入学教育、首日教育和常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走进上海大学”就是活动之一。学校邀请老一辈革命家为学生作报告,通过图片书画展、英模报告,学生和百老们积极互动,调动了学生的道德情愫、爱国情感,激发了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为让这样的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上海大学和百老德育讲师团共同组建了“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上海大学大学生爱国教育基地”。
在上大师生们看来,出现今年这样的“当兵热潮”,是自然而然的事。即将本科毕业的宋佳,因为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出色的专业成绩,已获得对口单位青睐。但她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进部队锻炼自己。她说:“服兵役是公民的义务,只要国家有召唤,我们就会义无反顾,我相信自己可以学到更多。”
“能成为战士,
那将是件骄傲的事”
悉尼工商学院本科四年级的汪戎戎,原本对部队并没有特别的情结,但学校的征兵宣传让她“动了心”。她说,“80后”、“90后”素来被认为是温室里的花朵,“但我想到部队锻炼,证明我们这样的孩子,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同样可以站出来”。
上海大学的报名学生,四分之一是一年级生,这显然是“军训效应”的体现。上海大学的“征兵宣传”,从新生军训开始。学校聘请部队首长给学生上课,使他们接触到了大学国防教育。法学院的张洁说,就是通过军训期间和部队接触,感受到了“莫名的吸引”,她才迫不及待报名参军。
徒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为此,上海大学的校报,每年都会出一些国防教育宣传版面,介绍我国的国防环境、国防战略、国防成果,同时还在报上刊登征兵要求、当兵的权益、征兵的时间节点等信息。从3年前开始,上海大学每年举行一次国防知识竞赛,在长达一个月的比赛中,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在学生中普及、宣传国防知识。
在这样的氛围下,“国防”、“部队”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刻板的、陌生的词汇,成为了他们愿意投身的所在。汪戎戎的话代表了很多应征学生的心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战士,如果我做到了,那将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服务事无巨细,
解除后顾之忧”
上海大学至今已有6届学生兵86人,他们退役后顺利返校继续学业,除20余人仍在按期就读,其余均按期或提早毕业,其中13个人完成了“专升本”的跨越。
当兵造成两年的学业断档,为做到顺利衔接,学生们一回学校,相关部门就会召开“复学办公会”,邀请学生、家长和学校各个部门负责人到场,完成一系列手续的交接,如学工办负责学籍处理,教务处负责选课,组织部负责关系转移。同时,学校还带退役学生到民政局领取档案,落实优待政策。
上海大学的第一批大学生兵何之秋,2004年退役回到学校以后,想到自己将要比同年入校的学生晚两年毕业,不免心慌。他向学校提出要加修学分,尽早毕业。这在上大是没有先例的。按照校方规定,学生每学期最多修35个学分。但何之秋的情况引起了学校的重视,经商议,校方决定对退役学生开启“绿色通道”:选课序列优先、选课数量不限,每学期学分不封顶。如有需要,校方派高年级学生为他们辅导。最终,何之秋提前一年从国际工商学院毕业。2003年入伍的杨慧,退役返校毕业时因找工作不顺,校方主动与他联系,根据他的专业和能力,吸收他成为学校武装部的一员。如今,他为师弟师妹们尽心尽力,“用事无巨细的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诸如此类的情况,6年来出现了很多。上海大学正是通过不断了解学生需求,完善征兵工作服务体系,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记者 张 骏 朱斌 江跃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