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天天喊减负,老师却称基础知识最重要,这不,才刚刚开学几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就纷纷拥向书店,有的手拿老师列好的“小书单”,有的甚至向尖子生家长取经购书。尽管大多教辅书花哨封面的表层下包裹着相同的内容,尽管“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的消息已经发布了近半年,然而,一场属于家长们的教辅材料大战还是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到底是谁在指挥教辅书的消费?有专家指出,现如今,素质教育的外壳下仍然包裹着应试教育的内容,这是教育体制短期内解决不了的矛盾。每年开学时家长们蜂拥去买教辅书,不仅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了家长们迫切需要的精神慰藉。
“老板,还有没有五年级《数学黄冈小状元》?”一位学生家长拿着“书单”一进书店就直接问道。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随即走进下一个书店。近日,记者在银川商都书城遇见许多这样的家长,他们手拿写满各种教辅书名的小纸条,依据老师列出的书目“按图索书”。
“有三年级的数学同步训练吗?”“有没有四年级的语文题库?”家长询问之声此起彼伏,而书店的营业员也是忙得团团转。一位家长向记者抱怨:“孩子上课做作业要用,我们又要上班,只好抽空来买!”“今天语文老师要求买一本,明天数学老师要求买一本,几门课的课堂作业加上家庭作业,该得跑多少趟才能买齐呀!”
据了解,每年开学,银川许多学校都照例为学生开出教辅书单,虽然教育部门一再重申学校不得为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校早把这样的差事“转嫁”给家长,还曰:家长可自愿。家长陈女士说,与其这样还不如学校统一购买呢,这样折扣也多,家长也省得东跑西跑。
其中不少家长反映,老师列出的“书单”大多是一些与教材相配套的单元练习和试卷。有的老师为了省事,所布置的作业,甚至测验、考试题目都出自教学辅导书。一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说:“教辅书是买了,却又时不时地让放在家里,据说是为了躲避教育部门的检查,真是可笑。可话又说回来,不买辅导资料孩子每天拿什么做作业,难道每天就写几个生字词列几道算式吗?那样能应付得了题型越来越‘标准’的大小考试吗?”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教学质量只能通过分数的高低衡量,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惟有通过题海战术来巩固、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因此也要求学生配备一定数量的教辅材料。“有时,我们的确会给学生推荐一两种教辅书,但家长们为了孩子考上一个所谓的名校,也会主动给孩子挑选大量难度较高的教辅书,这是老师所不能控制的。”
今年初,教育主管部门曾出台相关“规定”,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新学期除了三年级以上的教辅书热卖,那么,一二年级的学生是否需要购置教辅书?
近日,记者在银川回民三小、兴庆区高台逸夫小学等一些小学门口的书店里,遇到了很多自愿给孩子挑选教辅书的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而这些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教辅书虽然封面设计上更趋于卡通化,数字少图画多,但种类却不亚于其他年级。
“都说一二年级的学生不留书面作业,可我也没见哪个一二年级的小学生闲着,书面作业虽然留少了,可考试却没有简单。我多买点题给孩子做做,没错!”在兴庆区高台逸夫小学门口的地摊前,一位正在挑选二年级教辅书的家长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表示,一二年级的孩子虽然小,但正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教材上为孩子提供的练习毕竟少之又少,而试卷上的题型较多,要是不借助这些教辅书上的习题练习,孩子考试时,看到试题根本不理解。现在,哪个家长不在意孩子的成绩?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当然可以不买,但是弱一些的孩子还是多练练比较好。
虽然有许多家长和教师热衷于教辅书的购买,但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郭雅却认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没必要给孩子购买教辅书”。她说,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养成习惯的阶段,家长应该与孩子多做一些探究性活动与互动,比如家长问问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事,孩子在向家长叙述的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的表述能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按单购书,家长们疯狂购买的教辅书,却并非货真价实,可这依然影响不了他们的热情。
在商都书城,据一些店主反映,《英才教程》、《状元及第》、《宾果豆豆》等十几种小学教辅书都是家长们较为青睐的。这些书的封面设计都十分精美,还印有卡通图案。多数封面上甚至还冠以“大全”、“宝典”、“指南”等名称。不仅如此,这些书还扛着“素质教育”的大旗,贴着“新课程”的标签,打着“状元书籍”的名号,来头可谓不小。但是,记者仔细对比了几本教辅书后发现,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甚至一模一样,不少资料辗转相抄。而十几种有关高中文言文的教辅书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一道“看图中的尺子有多长”的题目甚至出现在三四本不同的小学二年级的教辅书中。
兴庆区教育局小学语文教研员宋老师证实了记者的发现。她说,目前,教材呈现多元化模式,拿小学教材来说,虽然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3种版本的教材,但都是围绕着新课程标准展开的。出版商只是在编辑时采用不同的排版方式加以区别,以吸引中小学生的眼球。在编书时,一些经典的例题或者创新题型被不同版本的教辅书反复借鉴,因此,相同题目反复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教辅书中,也就不足为怪了。据一位从事教辅书经营的书商讲,市面上有三分之二的教辅书出自非教育类出版社,这些书籍全部由书贩一手操办,灰色利润高达50%以上,你说这样的买卖能不做吗?
那么,买这么多内容重复的教辅书对孩子有用吗?兴庆区教育局一位小学教研员认为,相当一部分拼凑出来的教辅书,不仅质量欠佳,也给学生和家长购书带来很大困难。做这样的教辅材料不仅不能提高成绩,反而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她提醒家长,购买教辅书时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购买,切不可盲目购书。
评论
班主任“有权批评学生”折射教育伦理困境
8月23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予以解读。针对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自然,教育部赋予班主任“适当方式批评教育权利”这类的小修小补,其功效也就不会太大了。
教师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本来就是其天然权利。现在,这项权利经教育部一脸庄重的确认,反而给公众一些模糊的印象。比如:在此《规定》颁布之前,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岂不是一种未经授权的行为?此后非班主任老师有没有权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最模糊的是,究竟什么样的“批评教育”算是“适当”的?教师和家长对“适当”尺度的不同理解,会不会带来一些麻烦?
孩子越来越难管,这是当前许多人的印象,而不单单只是教育工作者的感觉。对孩子的教育,本来应由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完成。但现在的情况却是这样:乡村的“留守学生”几乎完全缺失家庭教育;在城市,家庭教育大多数被异化为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课外强化教育。
家庭教育的不正常状态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无所适从的未成年学生,茫然的感觉尤为强烈。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逐渐减弱,法令的威力经常被扭曲,功利性事件的负面示范作用又充斥在社会的各种场域。未成年且又未得到健全家庭教育的孩子,健康的社会教育,同样没得到多少。
这就把所有的指望都交给了学校。学校的教育本来就不是万能的,更何况,学校教育,还要受到身处社会场域的功利性考虑。升学率等各种各样的考核,逼得“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只能无奈选择教授课程这一狭窄的教育选项。
至此,以“百年大计”为口号的教育,其阵地面临着某种溃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其个性又与当前教育模式几乎格格不入。于是,在体罚被逐出校园的同时,批评教育也被一同抛弃。甚至出现不论教师采用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只要学生因此出现一点问题,责难的口水立马会淹没校园。而未谙事理的孩子们,或许由此得到启发,“辱师案”也就频频发生,教育伦理也由此进一步陷落。以至于现在需要教育部来进行教育方式的常识性普及。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伦理来维系、调和、重建师生关系,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难找。但要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正常化”,还得从社会问题的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现在面临的问题。首先要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责任各自担负起来,这恐怕就是个难题。而教育体制的大环境,比如教育评价体制的深度应试化、商业化,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度权力化、政绩化,对教育主阵地——学校的不恰当影响,也给教育伦理的重建增加了重重阻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