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为何屡遭讨伐"封杀"?"堵"还是"疏"存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奥数"为何屡遭讨伐"封杀"?"堵"还是"疏"存争议
2009年08月14日 06:3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成都市日前宣布,将出台政策,彻底封杀“疯狂奥数”。公办学校升学不得看奥数成绩,对违规校长将严厉处理,直至撤职;民办学校招生试题也不得有奥数内容。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明确表示,将用一年时间,分批分类,彻底整治“奥数难题”。

  政令尚未颁布,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议:奥数的毛病出在哪?为何屡遭讨伐“封杀”?这次真能禁得住吗?理性之举究竟是堵还是疏?

  奥数为何遭“封杀”?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多年来,各地颁布的奥数禁令举不胜举。远的不说,4年前,教育部出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时,北京市紧急叫停了“迎春杯”小学数学竞赛,浙江省停办了小学奥数竞赛活动,上海规定不能组织小学生参加带选拔性质的竞赛和培训班,长春市宣布竞赛和评奖活动一律与升学招生脱钩。可是,几年过去,奥数热却未见降温。

  24年前,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当初,教育部讨论在中小学生中设立奥数培训班时,只是想针对极少数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让他们到国际大赛上去展示自己的实力。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随着获奖学生纷纷被著名大学破格录取,许多地方的中小学也把奥数成绩当作入学的参考标准。于是,各种课外数学提高班、培训班冠以“奥数”名头,奥数逐渐脱离奥赛选手选拔的轨道,成为备受家长青睐的大众化课外教育,奥数热由此兴起。

  奥数热不断升温,却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主旨渐行渐远,因而引发一连串的争议和质疑。许多教育、科技界知名人士对奥数教育大规模推广深感忧虑。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明确指出,大规模推广奥数教育不可取。他说,奥数或者说数学的强化训练,对数学学习是不是有利呢?我看未必。因为集中一段时间强化训练,目的不是让同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是强行灌输解决某些偏题的技巧。结果不仅是同学们数学学习能力无法提高,原有的一些兴趣也可能被扼杀,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都削弱了,这对同学的全面发展不利。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表达了相同观点:强制不想学的孩子去学奥数,不但会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压制了对其他兴趣和特长的开发。如今,奥数几乎成了万人陪练的项目,如果不叫停,会毁了很多学生。

  著名数学家、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他说,奥数并非没有价值,但如今演变成升学的工具,就成了折磨大多数孩子的手段,将奥数推广到大面积学习训练,将会是灾难性的结果。

  言辞最为激烈的当属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前不久他在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

  讨伐、封杀之声不绝于耳,奥数俨然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奥数还有生存空间吗?对此,许多人回答得很干脆:有!决不可小看了奥数的“生命力”。

  屡禁不止“根”在哪?

  只要与升学挂钩,奥数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尽管饱受非议,但屡禁不止。奥数的确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专家们认为,究其根源,是因为奥数已成了择校、升学的“敲门砖”,具有非常功利和实用的价值,再加上利益驱动,于是就有了很深的社会根基。

  不论是明着暗着,只要与升学挂钩,奥数就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教育部明文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高考时可加10到20分;有的省(区、市)甚至规定,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成绩优异者可获得免试直升大学的资格。一些示范性高中招生时,初中数学竞赛成绩成为选拔学生的重要依据。因《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小升初”不得考试,一些著名中学初中招生时,就把奥数、英语等各种证书作为录取的参考。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指出,奥数之所以这么疯狂,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升学看奥数引起的,民办学校举行自主招生测试,绝大部分有奥数;公办学校招生私下看奥数的现象仍然存在。

  正因如此,北京市虽几次叫停过各类奥数辅导班和竞赛,但是很多家长仍把奥数当作进入重点初中的唯一稻草,私下里给孩子找老师、做训练;一些老师也在暗中开课,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禁令置若罔闻。北京市某中心城区教育局官员这样分析。

  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可一些学校为什么偏用奥数作为选拔生源的标准呢?教育界人士分析指出,这是因为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奥数的有关特点和功能比较认可,认为在测评、考量学生素质的各种标尺中,奥数含金量很高。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熊斌说,小学升初中没有考试,也取消了基本的数学测试;中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试题难度不够,区分度不明显。当“不考”或“考得不难”对学生的学业水平难以区分时,学校招生不得不选择别的方法,首当其冲的就是数学学科,奥数因为难度大而备受推崇,被一些教育者奉为“非常有效的教育测量工具”,成为招生、升学的重要依据。

  有专家认为,从奥数的狂热中可发现,我国教育界既存在制度误导,比如奥数获奖免试升学制度;也存在更深层的思维误导,比如认为知识学得越难、题目做得越多、考试成绩越好越是优秀学生。

  奥数之所以盛行,还有一种社会原因:在利益驱动下,奥数成为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敛财的工具。在升学指挥棒的作用下,奥数教育逐渐成为庞大的产业,从奥数教材、奥数教练、奥数培训机构、奥数竞赛体系、奥数冬令营、奥数国际比赛,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巨大的市场,可观的利润,使奥数教育“从娃娃抓起”,甚至有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

  据知情人士披露,某些学校与社会培训机构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联系,学校给社会培训机构输送生源,获利双方分成。不少教师课余时间到奥数培训班兼课或者开办家教班,名师报酬达到每小时数百元。据有关机构测算,北京奥数市场规模1年约20个亿。

  家长们说,奥数已成了一条有利可图的产业链,大家心知肚明。可为了孩子,不管是心甘情愿,还是无可奈何,家长都得掏这个钱。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前途和未来的“教育投资”。

  是打倒还是疏导?

  一棍子打死未必可行,应研究“堵”“疏”并举

  既然奥数有着一定的社会基础,既然多年来屡禁不止,那么,对待奥数就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而应当客观、理性地看待,冷静、科学地分析。许多人在对封杀奥数表示疑虑的同时,开始对奥数本身和变了味的奥数教育进行反思。

  许多人主张,奥数应当与升学彻底脱钩,从而消除其功利色彩。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娄进表示:“我们只要掐断了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奥数就疯狂不起来。我们就是要痛下决心,坚决刹住小升初、初升高看奥数的风气。”

  也有不少人认为,应把奥数本身和变了味的奥数教育区别对待。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近50年的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周继光说,真正要打倒的不该是奥数。奥数课程中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是科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培养青少年的思维品质有着特殊的功能,怎么能说它是万恶的呢?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四川省特级教师刘裕文说:奥数本身无罪,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不是每个娃娃都适合学奥数!奥数属于精英教育,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的认识需要整个社会、教育部门和舆论进行引导。

  有关专家指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数,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奥数走了样儿。因此,决非所有孩子都适合学奥数,学不学奥数应当看孩子的兴趣。

  专家介绍,许多国家都有特长教育和假期补习。但国外学生参加奥数学习和比赛纯属兴趣,参赛前不做特别的训练,临时报名,像参加一场游戏一样玩玩而已。在美国,很多高中生也参加奥数培训,但奥数比赛的奖牌不作为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日本也有奥林匹克算数大赛,旨在发掘有数学天才的小学生。但日本奥数比较单纯、自然和低调,相当于棒球或书法,都属于孩子课后的兴趣班。

  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领队、主教练、广州大学教授朱华伟认为,奥数的教育价值,在于有利于发现和培养青少年数学人才、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学习奥数本无错,只是不该让它承载过多的升学选拔功能。我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奥数,就像下围棋、打乒乓球一样。

  许多网友表示,变了味的奥数只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一个缩影,应试教育不改,中国教育的现状就难以改善!要解决奥数热和择校热,单靠硬堵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是抓源头,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起。

  长春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堵不如疏。应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发展态势,研究、制定真正能让学子们享受优质教育的“一揽子”方案。要让奥数“自然消肿”,就得让绝大多数孩子能够接受到均等的、优质的教育。

  教育界人士指出,对于奥数热,一棍子打死并非良策,而应当从中国教育现实出发,研究如何“堵”“疏”并举。对此,政府应当积极作为,切实改善教育生态,充分发挥督导功能,而不只是发发文件、空喊几声。(记者 袁新文)

【编辑:唐伟杰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