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填志愿,利诱复读 揭开"清北班"奇异可怕内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逼填志愿,利诱复读 揭开"清北班"奇异可怕内幕
2009年08月03日 10:31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有的学校和老师把学生当成了谋取名利的工具——

  “每年到外地招生,都像打间谍战!我们挑中的学生,会在一夜之间失踪;等想尽办法找到这些学生,却发现他们已经在学校要求下报名复读,而复读是为争取第二年考进清华、北大。复读学校甚至提前向这些学生许诺了复读奖励和考取清华、北大的奖励——放弃被其他大学录取的机会而去复读,可拿数千元奖励;考取清华、北大的奖励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元。有时候,复读学校就是他们的高中母校,而集中了高分复读生或应届尖子生的班级,很多被称为‘清北班’,就是‘非清华、北大不读’的意思。”今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近尾声,上海一些名牌大学的招生老师仍然郁闷着,为学生放弃就读名校而复读的奇异现象,更为奇异现象背后的可怕原因——他们发现,是学校和老师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鼓动优秀学生复读,因为班里出一个考上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老师至少可获3万元奖励,就连评职称也与“清北”直接挂钩!学校自然也能拿奖励。

  被“绑架”的志愿填报

  因为冒充少数民族考生,重庆高考状元何川洋“声名远扬”。但许多人不知道,当地的理科状元是一名复读生——去年考取同济大学,但读了两个月就主动退学,复读冲刺清华大学。

  据了解,在不少地区,不少学生被老师和校长主宰命运,被迫放弃进其他高校的机会,以考取清华、北大为目标复读。据一位业内人士的统计,河南去年670分以上的高考考生有241名,几乎都填报了北京大学,但北大在当地的招生数量仅40名,因此落榜的学生大多在老师劝说下选择复读,而放弃报考其他一本院校。

  沪上一所高校的招生老师说了个故事:他们看中了当地一名考生,一直保持联系。高考后,他估计可得650分,打算填志愿报考自己心仪的上海的大学。但这名考生估分时随口多说了一句:也可能会超过660分。结果他还没到家,“不让一个漏网”的班主任已经提前赶到,要求他去学校“集中填志愿”,校长也打来电话大打“感情牌”:“三年来我们为你倾注了很多心血,以你为荣,你还是到学校来填志愿吧。”被要求“集中填志愿”的,都是学校认为有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的第一志愿只能是清华或北大。这名学生去了学校,就走不了了——校长不亲眼看着他在第一志愿填上北大,不放他走。校长允诺:“如果你填了北京大学而没被录取,我明年不收你复读费,所有生活费甚至办手续也都由我们负责。”看学生执意不肯填北京大学,校长又来硬的,要求付“赔偿费”——补偿三年来学校对他这个有望考上北大的学生的资源倾斜和照顾。

  在西部某省,有两名考生已经通过自主招生程序进入预录取名单,只等高考结束填报志愿了。但不巧的是,他们的高考成绩列全省前5名。为此,考生所在学校发动所有力量上门劝说,要求他们把北大或者清华放在第一志愿。学校甚至扣下这两名考生的志愿填报表格,“如果不同意,就别想拿!”重重压力之下,一名考生改变初衷填报了清华,虽然清华在当地招生的专业并不是他感兴趣的。另一名考生冒险坚持,直到填报志愿截止当天,才拿到志愿填报表。母校忿忿然,因为他的不听话,学校损失了政府和企业的奖励,班主任也少拿了3万元奖金。

  唯独不考虑学生权益

  “在江西招生时,我们看中一个学生,他的成绩排名虽然不靠前,但在生物方面特别有天赋。我们希望他来,他却固执地说:志愿只有一个,北大。要不就复读,明年再冲刺。我们劝他不必浪费一年,以后可以争取考到北大去读研,他不为所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卢大儒谈起这事很郁闷。他发现,那个不大的城市里有一所吸纳了数千名学生的复读学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在网上,关于这所“复读名校”的介绍很详细:一年学费1万多,成绩好的可以免学费。据介绍,该校的复读班分为0ABCD班,0班就是专门冲刺北大清华的;A班冲刺一本;B班冲刺二本;C班和D班则是为学校“创造财富”的。今年它有35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学校大张旗鼓奖励,借以宣传自己,吸引各地学子纷至沓来。

  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奖励,这在不少地方成了一个规定。从政府到企业,与一名考生挂钩的奖励可达数十万元。某地的高中老师,只要班里出一个清华、北大生,就可免费欧洲游,可以提职称,还有现金奖励。那些有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任何其他大学的招生老师都别想接触到他们。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当然是很好的学校,只是在这场奇异的游戏中,别的环节的利益都算计到了,唯独没有考虑学生!”采访中,不少老师感叹,在这场利益驱动的游戏中,不同高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和不同学生的特长、兴趣、向往,甚至学生选择自己前途的权利都被抹杀了。

  “很残酷!”一所高校的招办负责人说,清华和北大招生名额明明有限,有的学校和老师却硬要让高分学生去拼,甚至不惜复读,“如果第二年考生仍然冲刺失败,会造成怎样的心理伤害?!”

  教育界一位专家说得毫不客气:在这场游戏中,学生变成了工具,学校和老师谋取荣誉和经济利益的工具。本报记者 姜澎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