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希望拆一还一,征迁指挥部说对方漫天要价
争议焦点在于:房产证上110平米的面积所对应的竟是1400平米的房屋
杭州彭埠镇备塘路西边是一大片废墟,因为火车东站枢纽工程建设,这里大片房子都拆走了。废墟中,却有一幢四层楼孤零零地站着。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所时装学校,学校里至今还有100多人在上课。由于四周房子都拆走了,学校楼房墙壁上出现了裂缝,楼面也有些倾斜,玻璃窗也坏了。为什么学校迟迟不搬?接到读者报料后,记者来到现场。
现场目击:
孤楼里
100多名学生还在上课
这所“杭州时装学校”负责人是个50多岁的女人,叫王亚珍。
教室里,100多位学生还在上课,有20多岁,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王亚珍说,她办的服装培训学校已经在这里13年了,根据学员不同需求,分为3个月、6个月、1年等培训。一位30多岁的男士坐在教室里画图。他来这个学校2个月了,原来在服装厂做了多年,现在想学服装设计自己做。他来的时候,周边房子已经拆完了。
四层楼分成了设计室、裁剪室、缝纫室,以及学生食堂、宿舍等,加起来总共1400多平方米。
学校校长:
希望拆一还一
继续办学
既然房子已经出现裂缝,为何还不拆迁?
王亚珍叹了口气说,从去年开始,她周边的房子开始大面积拆迁,她的学校也被列入拆迁范围。
指挥部总共来谈过几次,王亚珍记不清了,一开始指挥部让她选择货币安置或者回迁安置。“他们跟我说九堡的房子便宜,让我去租一个,然后回迁。但这对我不实际,我需要一幢独立的房子,可以让我继续办学校。”
“指挥部的副总指挥也跟我谈过,他说给我重置价,每平方米2000多一点,可是他们不给地,让我怎么造房子。”她一再地跟记者强调,拆迁办不诚心跟她谈,都是敷衍她,所以她才当了“钉子户”。王亚珍最大的愿望就是给她像现在这么大的地方办学校,拆一还一。
征迁指挥部:
房产证上只有110平方米
她要价2000万
事实到底是不是如王亚珍说的那样呢?昨天,记者找到东站枢纽彭埠区块征迁指挥部。就拆迁问题,副总指挥骆光辉和王亚珍谈过多次。
“我跟你说两点:一、这房子违章建筑面积太多且要价过高,她的合法建筑就是房产证上的110平方米。按照国家和市里拆迁政策,拆迁补偿安置只认合法的房屋权属证明,如房产证。但她漫天要价,开口就是赔偿2000万。我找她谈过三五次,动迁工作人员找她谈过不下20次了。最近一次是今年三四月份,很正式地在指挥部里谈的。她开口就是赔偿4000万到2000万。这完全是没有政策依据的。二、她的房子是开培训学校,现在要求我们给她一个地方办学校,按她提出的标准很难做到,现在的拆迁补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货币补偿安置,一种是房屋产权调换安置。被拆迁人可以自己选择,无论哪种方式,都有相关的政策标准。拆迁时,我们对房屋的拆迁补偿依据是房屋产权证记载的使用性质及房屋面积。因为她的合法产权面积少,如果她选择产权调换,最终补偿的面积也不可能达到她现在的1000多平方米。”
骆光辉说:“我们已经考虑很多了。当初跟她谈,虽然房产证上只有110平方米,但考虑到违章造房子部分的成本等实际情况,可以适当照顾一下。如果回迁,包括扩面最多可以给她约170平方米;如果选择货币安置,110平方米按照10200元/平方米的价格补偿,其余部分适当考虑。”
骆光辉说,王亚珍所在区块总共1500户拆迁,今年1月份绝大部分都拆迁走了,现在只剩下王亚珍等10来户。就是这10来户,使得此片安置房及道路等部分基础配套设施无法按时开工。有关部门正在开听证会,如果协商不成,最后只能通过申请强制拆迁的方式来保障绝大多数被拆迁户的利益。
“如果她愿意谈,我们还是不想采取强制拆迁的,协商平台还是给她的。”骆光辉诚恳地说。
争议焦点:
110平方米是怎样变成
1400平方米的
房产证上只有110平方米,而实际房屋面积却是1400平方米,这10多倍的差距是王亚珍不肯搬迁的焦点。
王亚珍给记者出示房产证的同时,还递给记者一张“关于翻建彭埠居民区前新四组危房的报告”。房产证上写着:建筑面积110.01平方米。可翻建报告上却写着:申请人王亚珍已购产权人邬金森先生砖木结构110.01平方米房屋及门前门后,现在用于时装培训教学用房……为了对学生的生命负责,特提请上级领导批准在原面积的基础上翻建三层教学楼。望批准为感!
报告下面有两个章,分别是彭埠居民委员会和彭埠镇人民政府土地管理专用章,镇政府的章上写着“情况属实,同意报批”几个字。
指着这张报告,王亚珍说:“我买了门前门后,那就是我建多少就算多少。”
到底这张报告能不能作为产权的证明,记者走访了现土地管理部门——江干区国土局征地事务所,以及当时拥有“土地管理专用章”的部门——彭埠镇村镇建设办公室。
区国土局征地事务所所长姚敏看了后说:“这不能作为产权证明,印章上写的是‘情况属实同意报批’,也就是说同意往上报,即向规划部门报,而不是到此终止。”
现彭埠镇村镇建设办公室莫主任说,现在村镇办已没有这个章了,但从报告来看,当初村镇办也只是证明一下,情况属实,同意上报,如果就此停止申报,那就无效了。
本报记者 陈伟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