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剽窃软件开发者:都揭出来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反剽窃软件开发者:都揭出来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
2009年06月17日 08: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话“反剽窃”软件开发者、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

  “如果都揭出来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凌冰

  中国新闻周刊:武大版的软件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阻力,为什么没有率先推广?

  沈阳:国内研究这个的有六七家,真正能够给社会提供实用服务的,可能就只有我们和清华同方。2008年4月完成它的时候,还是希望能推广,但是推了一圈之后发现,问题比较大。很多人一听这个东西,第一是不相信,第二呢,他害怕。没有谁不怕这个东西,哪怕是教授博导之类的。

  中国新闻周刊:华中科技大学这边的情况是,学生们为了应付这个系统,想出了不少“高招”。比如加入一些字节,就不会被查出来。是这样吗?

  沈阳:是的。这个技术暂时还不可能靠语义来辨别。不过在加的不多的情况下,系统还是可以模糊匹配,给出一个很高的相似度。

  中国新闻周刊:许多人质疑:为什么只针对学生,不针对老师?

  沈阳:这个软件并非针对学生的。至于为什么没有查老师(的论文),这个问题我把他叫作“学术原罪”,就是说,经过50万篇论文的抽样发现,这个(指老师的论文抄袭)量非常大,抄袭的人非常多,严重抄袭的人非常多。这就是说,如果都揭露出来,会不亚于一场政治运动。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去讨论。

  中国新闻周刊:是什么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严重?

  沈阳:社会网络中,这个现象叫做“偏好依附”,就是看到某个人做了这个事情,还得了利,别的人也跟着学,所以最终呢,就是越抄越猛。

  中国新闻周刊:评价论文一般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术水平高低,另一个是诚信。但这个软件只能检测出后一个问题。

  沈阳:它不是水平评价软件。我们很多时候对技术的期望值过高,希望世界上有一种东西能够包治百病,但是反剽窃软件只是简单的字符串的对比软件。在很多情况下,人都不能评价人的水平高低,何况是电脑。

  中国新闻周刊:这个系统在国外推行的时候也是很容易破解吗?

  沈阳: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也都是有的。但是国外还有的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说,对于本科生而言,或者对于低端的硕士生而言,他利用这种系统来做改写,对能力的锻炼也很有价值——就是不完全从反剽窃的角度来考虑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判断这个博弈的走向?是系统占上风还是人的破解力量更强大?

  沈阳: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今后反剽窃软件推广后,学界抄袭现象依然不容乐观。今后高校将大量出现首先拷贝他人论文,然后修改得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的奇观,还是抄,只是抄得更加隐蔽,更加辛苦而已。国外的大学里面,他们平常的作业和小论文如果是抄的,被发现都会被退学,更不用说是答辩的论文了。国外对学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就是国内和国外的学术廉耻心以及整体学术环境的区别。技术只能跟着人走。

  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博弈,会不会让你觉得很沮丧?

  沈阳:学生在拼命修改他们的论文,我也希望逐步去修改我们的软件。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我很能理解这种情况,只要我们的剽窃的根源还存在的话,那么这种现象是肯定得不到根治的。所以从技术角度而言,我们只是想着怎样去把这个软件做得更好一点,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探讨。 ★

    学术不端事件频发 媒体称"反剽窃"远非技术难题
【编辑:吴歆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