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结束,各地“状元”即将走上前台,这个群体的研究专家为此剖析了状元们成才的窘状及根源
一年一度的高考9日落下帷幕,全国1000多万考生走出了考场,他们中的一小部分人很快就会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那就是各个地方的“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们走了怎样的一条路?他们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职场生活又会怎样?过去的高考状元的经历能给后来的学子们提供什么样的反思和借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栏目6月10日邀请到《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蔡言厚教授,深入解析“高考状元现象 ”。
蔡言厚教授和他的课题组2007、2008、2009年连续三年发表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今年5月14日,中国校友会网又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社会预期。“高考状元”不杰出的结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热议。
高校杰出校友罕见状元
蔡言厚教授开宗明义地说,《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课题组对学生教育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是用杰出校友来描述的。而杰出校友,就是这个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最顶尖的部分。调查发现,各个大学的杰出校友,和当年的高考状元的交集人数不多。
调查中,课题组把高校招录的高考状元视作进口,而杰出校友则作为出口来看待。出口这边,他们选择的标准是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这两项标准是大家公认的,不会有多大的异议。用这两个没有异议的东西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得出整个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进口”、“出口”之间的差距。
那么,高考状元是否也应该在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特别出色,也像高考时一样排在第一名呢?蔡言厚教授认为,那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做家长的和社会都认为,小时候表现得很不错,希望你长大以后也能走在前面。但是调查发现,杰出校友那部分当中,没有发现高考状元。
《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还发现,在高考中杰出校友成绩一般只在第十名左右,也就是说第一名前后的和第十名左右比较一下,在一个五六十人的班级里,十名以后三十名以内那部分,可能出人才几率还大一点。
专注应试阻碍状元成才
蔡言厚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很绝大多数人容易被应试教育所左右,精力全部放到中学、大学里的应试教育方面去了。其实一个人要学的东西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课程考的知识,还有人类交往等等,这些不可能在书本中学到。而不考试的知识可能对人的用途并不亚于必修课知识,对某些人来讲,可能不考试的知识比必修课的知识还重要。
蔡言厚忠告,孩子小时候表现不错,家长不能满足,要告诉他未来的路还很长,小学、中学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哪怕高考考成了状元,都不能太满足。我们有研究证明,高考状元里,很多人选的都是时髦专业,而不是自己的兴趣,也不是自己立志要搞那个东西,比如说人们都说哪个学校好、哪个专业好,我就考哪个,最名牌,最热门,这可能会给高考状元以后成才造成障碍。
现在所有的人只追求名牌大学,追求热门专业,这肯定是不行的。一个人一定要立志,想做什么事情,就要盯住这个东西不放;同时还要勤奋,要苦读,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成才。
就高考状元来说,肯定是最勤奋的,但是不能仅仅把勤奋用来对知识的复制,而应该放在对知识怎么运用方面。知识学到之后,如何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问题,解决人类所存在的问题,你不去思考,而只是满足于你教我什么东西,我就要复制出来,考100分并满足于此,都会对最后成才形成障碍。而十名前后的学生,很多人并不过分追求课程考知识,他有很多时间,有自己的兴趣,对感兴趣的东西他就去花更多的时间学多一些,而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比较放松。
蔡言厚举了个有趣的例子:我发现有些很调皮的学生,成绩也不算好,可后来出来相当不错。我初中时有个同学,一天到晚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不好,当时大家认为他是最没有出息的,但是后来我听人说,他当了一个铁路局的党委书记,我们原来读书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他有了这么一个发展前途。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