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只能穿布鞋 广东多家中学新校规引争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上学只能穿布鞋 广东多家中学新校规引争议
2009年06月05日 05:05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穿白布鞋的学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台山新宁中学最早作出规定 其他中学也纷纷仿效

  支持者:创造平等成长环境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品质

  反对者:穿布鞋上体育课易受伤 统一着装埋没个性

  近日,台山市有学生反映,学校不仅要求他们在校穿着校服,还对他们的发型、甚至鞋子类型和样式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上学期间只能穿布鞋。学校对学生的这些规定最早源于新宁中学家长委员会的建议,近年来,其他中学也纷纷仿效。但是,很多市民对学校要求学生穿布鞋等做法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

  满校尽是白布鞋

  “我并不喜欢这种白布鞋,样子土土的。”日前,记者在台山市的新宁中学看到,全校的学生都是穿着整齐统一的校服,连鞋子都几乎全部是统一的白色“回力”排球鞋。初一学生小敏告诉记者,校服是学校统一发放的,鞋子是她妈妈在入学前给她买的。入学前,小敏总觉得妈妈所买的白布鞋样式太土,一直都不肯穿。但到了学校才发现,学校里的同学都是穿这种白布鞋的,而学校也有在校穿着布鞋的要求。“既然大家都一样,我也就只好这样穿了。”

  记者随后又走访了台山七中等多间中学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穿上了各种各样的布鞋,其中以运动型的白布鞋居多。台山七中的云仔告诉记者,学校是近两三年才要求学生穿着布鞋的。学校虽然没有统一鞋子的样式和品牌,但提倡大家购买一些价格便宜的运动型布鞋,而市场上可以选择的运动型布鞋并不多,所以大家就只好买同样的布鞋了。

  出了校门就换鞋

  “不喜欢当然不穿啦,一出校门我就换掉它。”放学时分,记者在中学附近的大街小巷、途经中学的公交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中学生从书包里拿出一双鞋子换上,然后将在学校穿的白布鞋用塑料袋装备好放在背包里。有部分女学生还会将身上的校服也一并换掉,换上一些新潮的衣服,然后三三两两地说笑着去逛街。

  “爱美本来就是女孩子的天性啊。”高三学生小梅告诉记者,很多女学生放学后并不会马上就回家,经常都会去逛逛街或者约朋友一起玩。她们认为,学校要求穿着的布鞋实在太难看了,所以只要不是直接回家的,一般都会多带一双鞋子或一套衣服更换。“穿这样的鞋子出去玩,不被人笑死才怪呢。”

  争议一:

  学校有无权利订这样的校规?

  “教育部门并没有在这些方面作出任何规定,学校自己这样搞,依据到底是什么?”有学生家长认为规定学生穿布鞋已经超出了学校管理的范畴。

  在台城商业街经营鞋店的学生家长陈先生还指出,中学生的脚还没有真正成形,还很脆弱,如果经常进行篮球等剧烈的体育运动,穿布鞋就难以起到一个有效的缓冲保护作用,容易造成脚踝扭伤、关节挫伤或其他应力性脚部伤害。

  “学校在日常管理上有着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的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台山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人(常委)表示,教育部门的确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要统一学生的鞋子等着装,学校的这些行为完全是学校的自主管理行为。教育部门对学校是否统购布鞋或借机乱收费加强监管,没有收到家长和学生的有关投诉。

  而新宁中学的李校长则指出,让学生穿布鞋上学最早是由该校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倡议的,旨在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并获得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但并没有写入学校的校规。“这只是学校、家长和学生三方达成的一个契约性的倡议,大家都是自愿的。”

  争议二:

  创造平等成长环境还是扼杀学生个性?

  “让孩子学会打扮自己,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有什么不好的?”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的相关规定持保留态度,台山市某中学高二学生家长蔡先生表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只作出了指引性的规范,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但学校如此细致的规定将学生的自由发展空间无限制的压缩,让学生无法展现自己的个性。

  “中学生过分注重衣着,不仅不是在表现个性,而且很容易就形成攀比的风气。”教育界和另外一些学生家长则支持相关规定,并主张将这些规定进行推广。新宁中学的李校长认为,中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中学生的个性,不应该表现在衣服穿着上,而应该表现在理解所学文化知识和形成自己人生价值观等方面。李校长指出,学生家庭环境的好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阴影。家境好的学生容易形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生活攀比成风,性格变得傲慢;而家境不好的学生则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不愿意合群,性格走向孤僻。因此,在学校统一着装,给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创造一个尽可能平等的环境,不仅没有扼杀学生个性,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正确地表达自己的个性。记者黄国金

【编辑:张哉麟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