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大学排行榜 "挤干"水水为学生家长服务——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需要大学排行榜 "挤干"水水为学生家长服务
2009年06月01日 0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大学排行榜在中国成了过街老鼠。特别是《人民日报》报道了成都理工大学在2004年和2006年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来校讲座,随后又两次向此机构汇款数万元,致使该校在排行榜上名次上升的丑闻,更让其成为舆论的焦点。教育部也随即公开表态,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

  但是,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社会,良好的大学排行榜还是必须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就那么几个,而且都按行政等级排列,重点非重点等等层次分明,考生的选择少,选择起来也容易。如今是市场经济,除了几十个重点大学外,两千多所大学鱼龙混杂,考生的选择多,但选择起来也不知所措。排行榜如同消费者指南一样,是学生择校之必需。特别是以后高等教育改革、容许学生同时报考几个学校后,有信誉的排行榜就更成为手里拿着几份录取通知书的考生的重要参考了。

  不妨看看美国的经验。在那里,关于大学排行榜其实也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行榜,成为高中生及其家长择校之“圣经”,也成为教育界的众矢之的。最近十几年,频频出现高等教育的领袖和教授们抨击该排行榜的事情。几个一流大学的校长还联名写信呼吁抵制该排行榜。也确实有一些学校拒绝和该杂志合作、撤下排行榜的。但是,这一排行榜照样有人气。

  这一排行榜之所以有人气,主要在于其资料的翔实和权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收集各大学的资料,其中从各校在同行中的声誉这种软性指标,到新生的考试成绩、在高中毕业班中的名次,乃至师生比例、财政资源和设施、辍学率、学生年龄、校友捐赠比例等18项硬指标无所不包,然后根据严格设计的数量化模型换算,最后得出总分,也就产生了总排行。这些数据都是各校提供的,如果该刊公布的资料不准确,马上就会有人提出。同时,如果某校在提供资料时作假,也会受到惩罚,甚至被踢出排行榜——一切都非常透明。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声誉,学生报考大学时大多参考这个排行。有些学校为了竞争,甚至制定了打入前110名的战略。因为头110多个学校,会在杂志上公布,等而下之的学校则只能在该刊网站公布的全版中找到。我查了一下各大学对国际学生的收费,上这个榜和不上这个榜的学校之间有着显著的差距。可见其商业利益之重大。

  也正是这个原因,大学校长和教授等高等教育界的业内人士对之口诛笔伐。他们的理由是:这种排行,是不懂教育的人以商业化的手法评价教育。教育本身比几个干巴巴的数据复杂得多。特别是各校跟着排名的指挥棒、挖空心思在该刊选中的各项指标上做文章、凑数字,忽视了真正的教学工作,助长了高等教育的商业化趋势。最荒唐的是,某大学定期把校内设施翻修了一遍,排行突然就往上跳了好几名。

  在我看来,这种批评虽不无道理,却有小题大作之嫌。第一,高等教育的质量当然不能仅听行内人的,必须有行外人士的监督;第二,如今美国大学四千所左右,学生和家长选择起来眼花缭乱。这些人都不是教育专家,不可能像大学校长们那样对各学校知根知底、理解教育的“复杂性”。一个简明扼要、容易理解的指南,乃是非常实用的工具;第三,该杂志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在收集和分析资料时非常严格,有硬指标和数据为基准。所以,排行出来,即使行内人士也不觉得离谱。事实上,美国大学的师生对这个排名骂归骂,心里还是当回事,各校在提供资料时也大多非常合作。校长教授们的批评,也一直在促进该排行的改善。

  从美国的大学排行,我们至少可以学到几点经验。第一,独立的媒体成为排名的主导,不受官僚体系和学校利益的干扰,依靠资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吃饭,程序透明;第二,被排名的大学和进行排名的媒体之间关系不是那么“和谐”,经常彼此攻击。这就逼得双方在互相监督中作事严谨,生怕授人以柄。如果大家一起经常“沟通”,甚至吃吃喝喝,那就成了丑闻,因此谁也不敢涉足;第三,除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行外,其他媒体和各种相关机构也推出五花八门的排行,大家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谁要是声誉上有瑕疵,就会在竞争中被其他家所取代。排行的质量,也因此得以维持。

  中国的大学经过多年扩招,水分很大。特别是高校片面追求行政等级,大兴土木,不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更需要媒体的严格监督。信誉良好的大学排行榜,因为瞄准的是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并以这种利益为设计原则,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监督方式。所以,我很希望有志于此的媒体能够果断投入资源,建立有声誉的大学排行和自己的品牌。这对选择大学的学生和家长们来说,实在是个福音。★ 文/薛涌 (作者为美国Sulfic大学学者)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