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考别打乱考生生活习惯 家长避免三个“过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临考别打乱考生生活习惯 家长避免三个“过分”
2009年06月03日 15:00 来源:南昌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高考前夕,不少考生和家长都会不知不觉“踏”进心理误区,本想放松心情的一些做法和谈话却适得其反,无形中加重了考生的心理负担。

  事实上,家长的压力是造成考生焦虑紧张的主要原因。家长过分地关心孩子,过分地强调高考的重要性,过分地把全家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孩子高考这一件事情上,从而导致孩子精神紧张,增添烦恼。

  越是在这样重要的关头,家长越要首先沉得住气。其实,高考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家长自身的压力不减,孩子的心理负担就减不下来。在这个非常时期,孩子和家长是否拥有一个平常心态显得特别重要。

  高考前 家长要有平常心

  孩子高考前,家长要自己给自己降温。越是督促孩子,孩子的压力就越大,精神就会越来越紧张,情绪就会越来越烦躁,离期望就会越来越远。而且越是要求孩子,同时自己也会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嘴巴会越来越把不住,反复强调孩子该如何,这样家长和孩子会一起把神经绷得紧紧的。精神越紧张,大脑就越不灵活,考试的成绩就会更不理想。

  (1)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成绩现在已经基本确定,急也为时已晚,没多大意义。

  (2)考试不仅是智商的较量,也是情商的较量。在知识掌握程度已经基本确定的前提下,情商的较量就成为决定性因素。家长如果急躁,孩子的情商就会受到影响。

  (3)孩子的成功之路不只大学一条。很多人没考上大学,同样取得了巨大成功,所以不要让孩子心理负担太重。

  给孩子打造轻松的备考氛围

  孩子在全力备考的时候,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毅力去进行大量的复习、练习,家长能够做到的是更好地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1)应该减少家庭访客的人数和亲友来访的次数,并事先要求来访者少谈有关高考及考生情况的内容。

  (2)家长自己也要尽量减少晚上外出的社交活动,以防孩子有什么事要找你们。

  (3)万不可有在家酗酒、打牌、举办聚会等活动。

  (4)不要唠叨,不要说教。由于考生备考压力大,一般不愿意听到太多的说教。而且,到了这个时候,孩子早已知道考试的重要性,家长太啰嗦反而适得其反。

  那么安慰的话能不能说呢?比如“你放松心情去考”、“考不好我们不会怪你”等等。能说,而且一定要说。但是,也只能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来一两句,也不宜多说;多说了,同样是唠叨,同样会让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甚至反感情绪。

  家长更不要用命令式、烦躁式、粗暴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凡事平等地和孩子商量,去倾听孩子的心事和苦恼,给孩子一个减压的机会。对于孩子说出的问题,关键不在给予正确的答案(当然有答案更好),而是给他们一个沟通、交流、发泄的时机和途径。

  (5)切不可因为琐事或者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发生争执,甚至引起家庭战争。

  (6)适当控制看电视。一是控制音量,二是控制时间。一般不要超过晚上9点。不要完全不看。可看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等节目。

  心理专家指出:其实对孩子最大的放松,就是要尽量让孩子感觉到你们的生活是正常的。家长的过分克制,会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压抑。高考临近时,明智的家长应该淡化与孩子的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照样看电视,做自己的事情,这是给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7)要注意宽容。聪明的家长临考前会对孩子说:“不要多想什么,只要认真考就行了,考不上也不怪你,因为你已经很努力了。”实践证明,家长的宽慰言行,对于调整和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至关重要。

  (8)引导孩子情绪转移。孩子在紧张苦闷时,应当通过适度上网、看电影、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方法,转移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如果孩子与自己有隔阂,以至无法沟通时,可代请亲朋好友或同事或心理工作者开导开导,这样不但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可以使自己的心理压力得到转移和释放。

  不要打乱孩子学习生活规律

  去年的北京文科状元王璞的父亲说:“面临高考,孩子本身思想压力就不轻,做父母的应该淡化高考气氛,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自己去复习。”

  理科状元杨颂的母亲说:“高考之前家里和平时一样,没有紧张气氛。”她觉得家长关心太多,会让孩子产生“我要是考不好,对不起爸妈”的想法,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对考试不利。

  其实,功夫在平时,孩子已经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时候没有必要打乱。就算家长平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不要在最后阶段突然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反而会打乱孩子的学习生活规律,给孩子造成压力。

  家长须避免三个“过分”

  家长的关心要适可而止,让孩子知道你在关心他(她)就可以了,过问太多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一是不要“过分关爱”。以往在这个时候,考生都被家长捧成了“皇帝”,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满足。其实,过分关爱反而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使他们本来就紧绷的神经更加难负其重。家长帮忙要帮到点子上,可以适当地帮孩子整理整理东西,同时多关注孩子生活上的需要。

  二是不要“过分关注”。如果把孩子盯得紧紧的,时而问他(她)复习进程,时而检查他(她)的练习,时而出题考考他(她)。每考完一科家长就喋喋不休地问“考得怎么样”,这使孩子感觉没有自由空间,很窒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是不要“过分期待”。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考前考后一个劲地嘱咐孩子一定要争气,一定要对得起父母的辛苦等等。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实力,过分期待只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特别是考试的当天,孩子考完回家时,家长千万不要主动问小孩考得如何。第一句话可以是“回来了,累不累?先躺一会,妈妈正在给你弄吃的。”

  如果孩子主动说考得不太好,你就安慰说,“成绩还没有出来,不要自寻烦恼;就算考得不理想,下一门争取考好就行了。别再想了,还是准备好下一门考试吧。”

  考生高考常见突发情况应对

  1.考场上遇到难题突然慌神怎么办?

  考试时,遇到难题先放一放,千万不要纠缠,一定是先做容易的题目,然后再来攻克难关。

  遇到难题怎么办?首先是考前就要有心理准备,意识到肯定会遇到不少难题,从而临危不慌;还要学会自我安慰:“这题对我难,对别人也一样难。”

  其次是头脑冷静,沉着思考:这道题属于课本哪个知识点,该用什么公式?已知条件不够,如何使已知条件齐备——想到了这里,思想就对路了。比如几何题,很多情况下就是通过作辅助线,来使已知条件齐备的——多比划几下,辅助线可能就出来了。注意,漫无边际地冥思苦想是没有用的,思维一定要对路。

  2.对考场上的噪音不适应怎么办?

  有些考生总爱在考后抱怨说,监考老师的脚步声、周围同学的翻卷子声和叹气声,以及考场外发出的某种声音干扰了他(她)的思路。

  其实他(她)所感受到的这些噪音,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理噪音。心理上的噪音虽然来自外在的声源,但其分心的效果却是通过人的心理因素而起作用的。你越是注意噪音,就越是觉得它正在干扰自己,就会越感到不安,它的分心作用也就越强。

  所以考生一是要克服心理性噪音对考试的妨碍,不去理会它。这样自己的急躁情绪就会减少,使自己能够心平气和地专心于考试。

  二是平时练习对抗噪音。有意识的在嘈杂的地方看书。比如:车站、码头、大街。

  3.时间不多却有好多题没做,怎么办?

  首先是一开始就要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保证正确率和书写基本工整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答题速度。

  二是做题要先易后难。

  三是万一发生了这一情况,那就是抢速度,能做多少算多少。

  四是对完全不会做的题目,若是客观题就凭印象勾一个,也许歪打正着呢;若是主观题,围绕意思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说不定也能得上一两分。

  4.考砸一两门,怎么办?

  一、考砸了就考砸了,不要去想,不要影响下一场考试。

  二、也许是试卷太难,大家都考砸了呢。

  三、成绩没出来,也许你没考砸呢。不要自己吓自己。

  特别提醒 勿换睡觉地点以防失眠

  充足而良好的睡眠,是保证高考学子精力充沛、心态平和的前提。但遗憾的是,有的考生因考前过度紧张常常失眠,有的考生即使能勉强入睡,睡眠质量也不高,如睡眠不深、整夜做梦等。

  失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复习效率乃至考场发挥,都产生严重影响。一定要想办法消除它。

  1.放松心情最重要。去掉导致失眠的心理压力,“心静自然凉”。

  2.不要老去想失眠的危害。你越担心失眠,也就越强化了失眠的负面力量。

  3.中午以后不喝茶和咖啡。

  4.不在床上看书。床就是睡觉的,让人对床产生睡觉的条件反射。

  5.临睡前两小时内“两不”:一不说太多的话、二不做激烈运动。

  6.睡觉先睡心——躺下后大脑别想事,深呼吸。如果一时无法入睡,可躺在床上先不要闭眼,什么都不要去想,等情绪放松后,才自然地闭上眼睛。

  7.千万别吃安眠药!

  8.千万不要改变孩子的睡眠地点。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睡好,别出心裁地让孩子住进条件好的宾馆。殊不知,这更使孩子睡眠受到影响。因为大部分人睡觉都认床,更换睡眠地点,反而使孩子失眠。(彭江兵)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