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学校的“实名推荐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美国、日本学校的“实名推荐制”
2009年12月09日 11:3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美国:

  大多要求任课教师具体推荐

  推荐信作用最多是锦上添花

  大部分学校还要搞选拔考试

  由中学为申请高校的考生出具推荐信,是大部分美国高校、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州立大学录取新生的必备程序。

  美国大学大多要求推荐信由对考生非常了解的任课教师填写。以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的新生推荐信为例,其中涉及校方对考生的评价部分,须由任课教师单独填写,并单独寄出。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教师或辅导教师的个人情况;二是学生情况,如其在学校的排名、是否受过纪律处分、有别于其他考生的特点以及智力、参加课外活动、人品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之处等等。

  美国2010年最佳大学中排名第四的加州理工大学,其对推荐信的要求更加具体。该校特别要求中学教师从学习成绩、知识开发前景、作文质量、创新与原创思维、创造性的课堂讨论、尊师重教,学习习惯、成熟程度、领导才能、正直、对挫折的态度、关心他人、自信心、主动和独立等方面,按照差、一般、好、良好、佳、绝佳(处于前5%)和罕见的优秀学生(前1%)等标准对考生进行评价。

  总之,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和实践来看,中学教师推荐学生上大学的做法非常普遍,但校长直接推荐某位考生并不多见。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一校之长,他对考生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如任课教师,而考生找某位最了解自己的教师写推荐信,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考生的利益。

  写推荐信并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个小圈子少数人的特权,而是中学老师的一项基本权利。不过,推荐信并非是保证考生被录取的灵丹妙药,它最多只能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是因为,除推荐信外,大部分高校还要求申请入学的高中生参加入学选拔考试,它由两种考试组成,其中一种是“学习能力测试”(SAT),用来检验学生是否具备在大学学习的能力;另外一项考试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用来了解高中毕业生的学习水平。

  与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同,美国学生可以考多次,最后取最好的成绩提交所申请的大学。根据学校要求的不同,学生可以只提交其中一项考试的报告单,也可以提交两项考试的报告单,以提高录取的可能性。

  此外,大学还需要对申请者进行全方位审查,为此学生还需要提供中学成绩单,它占整个比重的30%左右。同时,还要对学生撰写的入学申请和推荐信进行审定,对初选合格的考生进行面试等。

  对于推荐信的公平性,高校也有自己的对策。新生入学后校方会对其进行全方位考查,如果存在舞弊现象,不仅考生本人会被开除,而且出具推荐信的老师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美国社会强调诚信,公众非常重视自己的签名权,对落实到纸面的东西非常慎重。在出具推荐信这种严肃文书时更是如此。

  日本:

  顶尖公立大学几乎不接受推荐

  私立大学积极接受有的近50%

  定点录取高中重在招收文体生

  在日本的教育体制中,也存在着类似于中国“保送”方式的“推荐入学”制度。

  公立大学对“推荐入学”较为谨慎。为确保公平和生源质量,顶尖的公立大学,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等学校,几乎没有推荐入学的制度。而最早实行“推荐入学”的部分公立大学,大多是为了能够提前招揽到比较优秀的学生,确保生源质量。

  私立大学在“推荐入学”问题上相对积极。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学生数量迅速减少,越来越多的私立大学都将接近半数的入学名额设为“推荐入学”(日本文部省规定招生人数的50%为“推荐入学”名额上限),这样才能确保招到足够的学生。另外,日本有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的棒球队,在招收棒球运动员时,很多学校都是靠“推荐入学”来吸引比较优秀的运动员的。

  通常,有“推荐入学”制度的大学,都会指定一些定点高中作为生源学校。在大学招收“推荐入学”学生时,首先是由大学根据学术、体育或艺术等需要的内容确定推荐标准,再向这些高中征求推荐意见。在高中出具成绩证明和调查书后,再统一组织学生参加推荐入学考试。推荐入学的考试难度一般都大大低于通常的大学入学考试,某些私立大学在招收棒球运动员入学时,甚至连每年的考试题目都没什么变化。(王军 刘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