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又是首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杭州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应急避险大演练,以提高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素质,增强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技能。 中新社发 鲍婷婷 摄
“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专门为灾区小学生编写的紧急避险及救护培训教材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辑庆镇中心小学投入使用。通过对孩子们的防震避险教育,可以带动更多的人认识到紧急避险与救护的意义,学习掌握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的技能。这是四川加强震后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一个缩影。
灾后重建一年来,四川省着眼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将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恢复重建等规划统筹考虑、有效衔接,为灾区带来充满希望的明天。
重建规划选址强调科学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按照避开地震断裂带、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避开行洪通道的原则,综合考虑各地的工程地质、水文条件、自然灾害影响评估,科学进行建设选址,预防和减轻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在农房重建上,四川省建设厅出台了200余套适合不同地区、各具风貌特色的农房设计方案,加强了农房建设抗震设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力度;在城房重建上,注重抗震设计,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对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选用抗震性能最优的结构形式。
应急指挥中心在县以上政府已统一规划建设,指挥中心具有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同时,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记者 刘裕国)
日本:从“共同沟”到防震读本
日本地震多发,平时很注意对国民进行防震减灾教育。防震减灾意识也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体现在很多方面。
记者住处附近一条马路近日修复后再度开通。乍一看,修复前后没什么大变化。一打听得知:主要变化是在地下建成了“共同沟”——电线、通讯、煤气、上下水等管线都集中在一条共同的地下沟中。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有利于抗震减灾。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各种生活必需管线难免破损。“共同沟”中的生活必需管线,不仅本身有较强的抗震能力,集中起来也便于破损后尽快修复。
东京有许多小公园,散落在居民区中。记者在住处周围散步,发现向任何方向走5 分钟,都有一个小公园。当地震发生后,人们躲避余震的首选去处就是小公园。如果躲避余震的时间延长,人们通常是去附近的学校。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有体育馆。地震发生后,学校体育馆就成为附近居民的“家”。但是,日本人对学校建筑的抗震性似乎并不乐观。据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日本全国公立中小学约有设施12.7 万栋,其中1.06万栋可能在6级地震中倒塌。不同地区的学校设施,抗震性很不平衡。
除了硬件方面的建设,宣传教育等软件因素在防震减灾中也有很大作用。日本媒体在普及防震减灾常识方面就发挥了自身优势。记者在书店里挑出两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防震减灾常识读本,均由媒体出版社编辑出版。一本是日本广播协会(NHK)相关出版社的《我家的防灾对策》,另一本是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的《震灾对策要领》。两本书的页数都不超过80页,内容生动活泼,简明扼要。 NHK电视台还定期播放防震减灾节目,因为电视对少年儿童来说效果更好,也有利于学校组织收看。(记者 于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