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启程,奔赴南极。
大海航行靠舵手,此次“雪龙”号迎来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驾驶员——来自上海海事大学的27岁女教师谢洁瑛。在出发前,女舵手谢洁瑛接受了本报专访,这个外向的上海姑娘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期待着人生中第一次远航。
选择航海不畏艰苦
一个都市女孩选择劈波斩浪的航海专业,有些不可思议。但谢洁瑛与航海结缘仿佛是天注定。2000年之前,上海海事大学航海技术专业一直是男生的天下。那年,学校首次在沪招收18名女生,尚在念高中的谢洁瑛抱着兴趣报考了这一专业,成为上海培养的首批女舵手之一。
小谢昨天对记者实话实说,那时对这个专业了解得并不多,经过学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很适合。班上一些男生上船后,因为晕船还要有个适应期,她却没有任何晕船反应,仿佛是“天生”的海员。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每年组织三年级学生参加航行实习,通过船上生活,锻炼大家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协作能力。2003年,谢洁瑛第一次出海实习,走东南亚航线;后来留校任教后,也几次带学生上船实习。“许多人觉得出海很苦,我倒觉得航海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它是自由精神的体现,艰苦反倒是其次。不知道自己将会到达怎样的地方、遇到怎样的人,这就是航海的乐趣。”
尚未经历长途航行
加入南极科学考察队,谢洁瑛的理由挺简单——从没经历过这么远距离的航行。今年27岁的她最远的航行只到过韩国,最长的时间也只有4个月。“去南极,恐怕一辈子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了。”
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非常鼓励年轻教师上船实践,之前已两度派教师参加极地考察,这次更是首遣“女将”。谢洁瑛的丈夫“力挺”妻子出航:“要是给我去,马上辞职也行。”过长辈这关,则费了点波折。小谢一开始只敢告诉父亲出去两三个月。想想女儿春节前就能回来了,父亲也就同意了;后来得知要到明年4月才能返沪,别提多舍不得了。女儿的坚持让父亲最终点了头。
居然领到男装男袜
上个月,谢洁瑛登上“雪龙”号试航,成为这艘赫赫有名的科考船上第一位女驾驶员。因为这个“第一”,小谢意外地发现,自己领到的居然都是男装。原来,大家还是按习惯性思维,以为驾驶员都是男性。“我1米7的个头,有的衣服还能凑合,可男人的袜子怎么穿呀?”谢洁瑛爽朗一笑,说要去换两双。
试航时,谢洁瑛和其他3位驾驶员一起,轮流驾驶“雪龙”号在海上航行了5天,4小时一班,与正式航行一致。“和我过去驾驶过的船相比,‘雪龙’号设备更先进,助航设备也齐全。”谢洁瑛知道,要摸透“雪龙”号的“脾性”,还需一段熟悉期。
等待冰区航行考验
明天,考察队员们正式上船,谢洁瑛这名“雪龙”号上的“新兵”多少有点紧张。“西风带和冰区航行是两大考验。”小谢为此已专门向有过极地航行经历的老师取经。
“以前航行时遭遇过台风,我没有不适。这次经过西风带,据说船会摇得很厉害,我想测试一下自己抗晕船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希望能坚持下来!”小谢颇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
南极之旅有一大段冰区航行,谢洁瑛是首次体验。“冰区航行要求驾驶员既熟悉船,又熟悉冰区。我缺乏经验,但有船长和其他驾驶员的指导,相信我能胜任。”谢洁瑛铆足了劲要跟前辈们学点东西。
即将远航的谢洁瑛,这几天正在整理行囊。电脑、相机、摄像机,用来收集素材,回来给学生上课用得着。她还想多拍些照片,挂在家里,给未来的宝宝看。爱美的上海女生不忘带上防晒霜。行囊里还有女孩子爱吃的零食,平时耐不下心看的电子书、美剧。它们将伴随女舵手度过她的南极首航。
焦点链接
我国将自建破冰船
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极地破冰科考船,已启动前期论证和准备工作。预计最快于2012年,“雪龙”号将拥有并肩作战的伙伴。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我国自建一条破冰船的设想,是我国极地管理部门去年底今年初向国务院提出的,并很快得到认可。
根据我国现有的设计能力和造船能力,这艘船将采用联合设计、国内建造。和“雪龙”号相比,新破冰船的角色定位更明确:科考为主,运输为辅。因此,其排水量小于“雪龙”号,马力、破冰能力和科考能力都将超过“雪龙”号,可满足众多学科的科研需求。就破冰船的设计而言,挪威、芬兰和俄罗斯等国的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位置。我国新建的破冰船,将考虑与最好的设计公司合作。
焦点关注
巧设路线 考察队和时间赛跑
肩负着我国历次南极考察中最重的使命——59项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后天上午将踏上南极征程;如果一切顺利,它将于明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尽管出发时间比常年提前了1个多月,尽管这很有可能成为我国历时最长的一次南极考察之旅,但科考队仍需和时间赛跑。
经过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后,“雪龙”号的安全性能、自动化程度、科考调查能力和工作生活条件等均获显著提升,但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极地航次和越来越繁重的考察任务,“雪龙”号“单骑走天涯”,必须在有限的航段内尽可能多地搭载人员和物资,扩充科考项目。为此,“雪龙”号此次将巧妙地采用迂回路线:由上海港出发后,经新西兰克莱斯特切奇港停靠补给,到长城站卸货;然后到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加油、加水补给后到中山站卸货;再往返中山站和澳大利亚凯西站一个航次,接送政府代表团并从墨尔本运送物资到中山站,随后开展南大洋调查工作;251名考察队员将分批登船。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介绍,考察队拟于12月13日前后到达中山站,充分利用12月的冰情,让重物资在冰上卸货。虽然南极属于人类极少活动的地方,但通过以往25次南极考察,我国已对南极同一区域不同季节冰的厚度、密度、硬度和面积变化有所了解,权衡我国极地考察现有的破冰能力、空中和冰上运输能力后,得出结论:12月是中山站冰上卸货的最佳时机。
到达中山站后,内陆队得马不停蹄地出发,分两路分别向昆仑站和格罗夫山出发。
“我们要赶在12月20日前动身,即便如此,最早也要到明年1月4日或5日才能到达昆仑站,届时马上启动深冰芯钻探场一期工程,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只有1个月左右了,因为我们必须在温度降至零下50℃前返回。”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室主任李院生介绍,雪地车在低于零下50℃的环境中会彻底罢工。保险起见,当气温下降至零下四十几摄氏度,就要往回撤了。今年2月2日,当地温度降至零下45℃;而往年,1月下旬,天气就已经这么冷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缩短前期工作的时间,为后面争取更多的时间。”
前往格罗夫山,大风是头号天敌。格罗夫山处于下降风最盛行的地区,进入2月后天天刮大风。考察队必须在此之前完成任务。(钱滢瓅董纯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