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婕
“看着公司附近的高楼,觉得在这个城市快要窒息了。想不明白,户口真这么重要吗?”
“户口是第一道门槛,就算解决了,以后的房子和结婚还有得愁呢。”
“有钱的话,户口可以忽略,没钱的话,以后孩子读书可就费劲了。”
“你们说,要不我还是回老家算了吧?”
……
这是杭州某高校“北京校友群”里,校友“梦还在吗”不经意的一句牢骚,很快引发了“北漂”们的一片叹息。
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曾经让无数怀揣梦想的“80后”们心生向往,但房价的飞涨、生活压力的不断攀升,也让一群群追梦者在头破血流之后,开始重新考量人生的落脚地。“蜗居”、“蚁族”等字眼,让“80后”们真的受伤了。
于是,“逃离北上广”,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浙大毕业生 北京不属于我,或者我不属于北京
人物:阿孟
年龄:30岁
流向:北京回湖北
“到北京已经快3年了,但总感觉自己只是一个过客,想回老家的念头总是挥之不去。”刚跨入30岁门槛的阿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蚁族”,从浙大毕业后,他在北京一家环保公司做技术研发工作,虽然目前的年薪已经达到15万左右,去年8月还在北京成了家,但阿孟还是觉得,北京不属于他。
房价又翻了一倍
跟其他“北漂”相比,阿孟还算幸运,因为他有户口。“我学的专业属于北京紧缺专业,应聘的那家单位刚好又有进京指标,所以一毕业就来北京了,在我住的那幢楼里,很多人现在还在为户口发愁。”
但房子一直是阿孟的一块心病。房价一涨再涨,买房根本不敢想。为了省钱,阿孟把房子租在了南城,每月的租金是2000元,开销是小了,但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都要两个小时左右,“我们的公司在北四环外,每天要先坐公交,然后坐地铁,再坐城铁,一个半小时能到,就算很不错了,即使自己买车也是一样,还有可能更慢。”而公司附近房子的租金,也让他难以承受。现在,最让阿孟担心的是,如果不买房,以后孩子的落户就成问题,“没有户口,读书可怎么办?”
大城市“幸福性价比”太低
“北京的工作机会确实比较多,但北京的人才远多过这些工作机会,竞争太激烈,没有人敢随便跳槽,所以无论工作强度多大、加班多频繁,都要默默忍受。”去年2月,阿孟和同在北京工作的女朋友结了婚,但他回老家的念头,却越来越坚定了。
“北京很大,想凑几个朋友聚聚,路上花的时间,比聚会的时间还要长,慢慢的,住得远的那些朋友,就变成以电话联系为主了。”阿孟开始怀念在老家读书时,几个朋友一起打牌聊天的时光。
前不久,阿孟和妻子一起向单位递交了辞职信,回到了湖北老家,“北京不属于我们,或者,是我们不属于北京。”
杭州女孩 选择回家,“背靠大树好乘凉”
人物:悠悠
年龄:27岁
流向:上海回杭州
“现在回想起在上海的那段日子,还是有点心惊胆颤。”坐在电脑前,逃回杭州的悠悠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悠悠在一家节目外包公司,做财经类节目的编导,干得很辛苦,却看不到前景。“上海这样的节目公司有很多,而且都喜欢招应届毕业生,因为价格低,不给交‘五金’也才给2000元一个月,而且什么事都要做,写脚本、联系客户、选拍摄场地、剪辑片子,甚至道具都要自己去弄,而且老板一直不肯跟我签正式合同。”
在上海工作了半年多,悠悠觉得“撑”不下去了,看不到工作的前景只是其次,更糟糕的是,温饱都渐渐成了问题。“上海的生活成本太高了,工作了差不多半年,我回杭州时,身上基本上没自己挣的钱,连租房的押金都是爸妈垫付的。”
在上海,悠悠算得上是“蚁族”。公司在浦东张江,相当于杭州九堡这样的地方,而她的各项开支已经逼近最低生活标准。不得已,在公司附近租农民房,800元一个月,为了省钱,只能自己做饭,晚上多做一点,第二天中午再带去公司当午饭。到后来,即使每周末到附近的小馆子解馋,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爸妈看我这么辛苦,就坚决让我回杭州了,虽然杭州的生活成本也不低,但吃住都在家里,自己就轻松多了。”离开上海后,悠悠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一边找工作,晃荡了大概4个月,因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悠悠并不着急,巧得是,公务员考试前一天,悠悠接到了一家网站的录取电话。
每当有朋友问起在杭州的现状,悠悠都很满意,“不错啊,去年刚买了房,年初登记了,下个月就要搬新家了,现在能养活自己了,每个月还有不少结余。”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