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蚁族”,欲在小地方成就大事业
本报记者 辛明
“北大医学硕士来咱县城当医生了。”半年前,这个消息成了重庆开县街头巷议的话题,有人高兴,有人则将信将疑:这个高材生不留在大城市,怎么偏偏跑到这个山旮旯来了。
他的同学也不理解,有人认为他去挣大钱了,有人认为他去当“山大王”了,还有人认为,他“疯”了。就连开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儿科主任唐融当时也有点不敢相信。
对于这些猜测和质疑,25岁的朱兴旺也纳闷儿,青春为啥就不能在小地方安放?
半年过去了,小朱对当初的决定一点也不后悔,他反而认为当初的决策很正确。“其实,小地方特别能锻炼人。如果当初留在北京,我可能还是一个被人呼来唤去的见习医生,可是现在,我已经快速成长为一名一线医生。其实,小地方的舞台更大,更适合年轻人成长。”
相比大城市忙忙碌碌的“蚁族”,如今的朱兴旺很从容、平静。他租住在医院旁的7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回家做做饭,上上网。
朱兴旺在北大主攻遗传病学,现在,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当好一名基层医生;二是了解西部地区儿童智力低下发病情况,未来,他想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抉择:有些冲动,但很理性
朱兴旺生于1984年,湖南娄底市双峰县印塘乡人。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主攻儿科学的神经遗传专业。上学期间,他学习优异,撰写的论文《遗传机制的表达》已被收录在美国某儿科神经杂志上。
毕业时,他放弃考博士,“读书读到25岁,发现自己天天‘居庙堂之高’,下面的事情一点也不了解,我想还是先工作一段时间,发现问题之后,再继续读书吧。”
在北京找个工作不是问题,北京一些区县医院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但是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离开北京,去开县。
这个想法和他导师不经意间的一席话有关。
“我的老师认为,新生儿遗传病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少生、优生,说起来容易,但是在很多地方做起来却很难。”小朱说,在北京,孕妇产前做很多检查,避免新生儿出现问题。但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没有新生儿产前检查的意识,智力低下的发病率比较高。他很想去了解一下原因,并对发病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找到一个最廉价、最便宜的避免新生儿缺陷的方法。
从那之后,他与西南几家医院进行了联系,但对方都希望他去做一名普通的大夫,只有开县答应了他边当医生边搞科研的要求。
去年1月,朱兴旺第一次来到开县,双方谈得非常投机,院长支持他的想法,并保证全力提供平台。开县是一个人口大县,很多家庭都是由于不了解产前诊断和产前干预,以致连生数胎都有遗传病,儿科每天的接诊量很大。
一切谈妥之后,他签了5年协议。但是,紧接着他不得不面对来自身边亲友的压力。“同学们大多不理解,有人认为我是不是去小县城当‘山大王’了,要不就是去挣大钱了。我解释说我想在西南边工作边搞科研,又有人说我异想天开。”小朱回忆说,“我的父母也不理解,但是他们不反对。”
2009年7月,小朱正式上任。
工作:适应环境 快速成长
走进开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儿科病房,60多个病床住满了病人,医生护士忙得团团转。白天有3名医生值班,晚上只有1名大夫和两名护士值班。用小朱的话说,医生全部超负荷工作,到了晚上值班,自己感觉就像上了战场。
现在给病人看病时,朱兴旺与患者家属熟练地沟通,丝毫没有方言的障碍。可是,刚到这里的时候,他可没有这份从容,甚至还与病人吵过架。
最初的难关是方言,医院为他专门安排了一位见习医生当“翻译”。两个月后,方言问题解决了,别的问题又来了。他发现病人不“信任”他,比如,一个患肺炎的儿童需要住院15天,可是家长等孩子一退烧就要出院,于是他和家长吵了起来:“我是医生,你们怎么不尊重也不信任我?”
这样的架吵多了,自己也累了,细细一观察,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样。来医院治病的大多是农民的孩子,家长听不懂他拗口的医学名词,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孩子继续治疗。他再看看那些老医生,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能把复杂的病情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患者,并且能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不同的治疗方案。“其实,沟通很重要,再好的医生不会沟通,也不能称为好医生。这是一种能力。”小朱说。
过了这一关,更难的考验接踵而至。
在北京大医院,科室分类比较细,医生都是通过各项检查作出判断,年轻医生治不了的病,还可以找主任医师和专家。可是在基层医院,设备不齐全,医生拿着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就得作出基本的判断。儿科医生的难度更大,面对不会表达的娃娃,他还必须通过很多细节了解病情。“难度比北京大医院里大多了。”小朱说。
最令小朱难忘的是中秋节晚上,他带着两名护士值班,独自应对病房里60多名儿童患者。突然,一名因气管异物导致呼吸窒息的儿童被送到了他的科室。
家长和护士都等着他作出决定。“要是在北京,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多部门合作,可是在这里,我必须马上作决定。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书本上学的知识不够用了。”小朱回忆说,“最后我决定先气管插管,再做手术。忙活了8个小时,小孩的命保住了。我累得筋疲力尽。”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晚上值班的时候,中毒的、烫伤的、发高烧的,一个一个推进来,小朱必须挺身而出。“我就这样变成了全才。”小朱笑呵呵地说。
唐融对朱兴旺赞赏有加:“小朱进步很快,已经能独当一面。我们这里的儿科不同于大医院,治疗的病种非常多,医生还要治疗外科、内科、传染病等。”
现在,工作状态已经趋于稳定,小朱又有了新的目标:今年,他将请来北京的专家,由开县卫生局牵头,召集县里的儿科医生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就新生儿窒息方面的急救知识进行培训,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当初的想法也在逐步实施之中。在农村,出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原因,有大量的遗传病孩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治疗。朱兴旺希望能用5年时间,掌握最真实的数据,初步完成对当地儿童遗传病情况的统计和收集,再从事相关的医疗科学研究,进而取得有价值的突破。
小地方有大舞台
平时没事的时候,朱兴旺上网也在关注“蚁族”的相关报道。在他看来,很多人被逼成“蚁族”是因为抹不开面子。
“我认为,这些高材生都是层层过关打拼出来的,自尊心很强,相应的自卑心理也很强,面对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抹不开面子。如果他们回到县里工作,有人会认为他没本事留在大城市,所以,这些毕业生只好在大城市做‘蚁族’。我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应该抛开一切,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不能为了别人的想法,扭曲自己的精神世界,彻底沦为生活的机器。时间一长,机器不运转了,自己也就找不到方向了。”朱兴旺说。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小朱看来,小地方一样能成就大事业。
开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谭邦华表示,西部一些地方“很渴求人才”。“从医院用人角度来说,年轻人应该在基层接受锻炼,培养全面素质。如果是在大城市的三级医院,成才的路很漫长,小地方能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谭邦华说。
据谭邦华介绍,开县人民医院也为人才提供科研的平台,“2010年,我们就要拿出100万元,鼓励医生进行科研。像小朱这样的医生,科研功底扎实,医院也会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才。”
2009年年底,开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印发各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对各类人才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与其在城市里做不受重视的‘蚁族’,还不如到小地方好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小朱说,“小地方的舞台,真的很大。”
本报重庆开县1月18日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