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诉苦毕业实习不易 用人单位委屈说难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大学生诉苦毕业实习不易 用人单位委屈说难处
2009年05月25日 16:47 来源:兰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还有一个月,众多大学生就要毕业了。面对就业压力,不少大四的学生选择了提前进入社会实习,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加就业“砝码”。然而,与庞大的需求人群相比,企业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显得“僧多粥少”。缺乏实践经验一直是大学生就业的“软肋”。眼下受金融危机冲击,企业岗位更加紧缩,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发凸显。记者在近日的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实习单位而无法实施自己熟悉社会的计划,而找到实习单位的大学生,期间经历的酸辛更是一言难尽。

  想要实习不容易

  “现在要想找到一个愿意接受大学生的实习单位不比找一份工作简单。”在兰州商学院学习会计专业的侯国强告诉记者。为找到一个实习单位,他在网上投过简历,也去自己认为合适的单位自荐,可是基本都是被那些单位以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没有实习岗位拒之门外。好不容易通过父亲的帮助进入一家在兰州颇有名气的餐饮企业,可是他没想到去了却是干一些端盘子洗碗的工作,和自己学习的会计专业一点也沾不上边。

  西北民族大学广告专业的小王在投了无数简历面试了多家公司之后,最后还是通过朋友的关系联系到了一家广告公司。可是到了那里他却被浇了一盆冷水。连续几天,广告公司的前台接待不是以老板工作忙就是以老板不在为借口打发他回家。

  于是,他天天去广告公司等。直到第三天时,前台小姐告诉他,其实老板天天都在,就是不想接受他这样的实习生。可是他没有气馁,还是天天去那里等,直到第六天,老板终于出现了,“你还真有一股子韧劲。”老板很惊讶,“你现在到我办公室来吧。”进了办公室,老板很快就把他安排在了企划部。小王办完实习手续,走出广告公司,突然间,眼泪夺眶而出。

  实习单位难找,找到单位也不一定能很快上手做事,是实习生面临的又一个尴尬局面。目前在一家事业单位实习的王峰觉得很委屈,因为到单位已经快两个月,但每天到单位都是先搞卫生,然后帮老师们整理资料,最后就是坐下喝茶看报纸,几乎接触不到任何和专业有关的东西。而像他这样在实习单位整天无所事事的情况并非个案,而是大部分实习学生都会遇到的尴尬经历。

  用人单位有难处

  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与单位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记者对一些单位进行了采访。“我们是很看重实践经验的,一般都不招收应届毕业生,而是选择经验更加丰富的应聘者。”这是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不少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够招到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最好是“来之能战,战之则胜”。

  其他一部分企业则表示招实习生的“成本太高”。这些公司通常对于实习生的需求不是很大,他们认为,一般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要经过公司为期几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并且要在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训练才能成为合格的工作人员。所以,如果招收了实习的学生,企业常常要为实习生安排带教的工作,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大多不愿意分出精力,为实习生安排老员工做带教的老师。其次,涉及实习期间的安全、报酬等,这些都需要人去协调。而在几个月的实习过程中,还在学习期间的实习生不可能为企业带来太大的效益,企业往往要追求的是效益最大化,而招收实习生对企业来说,“成本太高”。

  还有一部分是觉得实习生不踏实,来了不但不能帮忙,还会添乱。“我从来不主动要求事务所给我配实习生。”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宋先生告诉记者,“接收了就要对他负责,比如办公室是否有多余的办公设备,正式工作人员有没有精力带实习生等。”他说,他见过不少大学生先在事务所呆一段时间,学点经验再另谋高就,根本不踏实。有的实习生说好实习三个月,各项手续也办好了,可一周后,却嫌工作太苦而走人了。“有一次,我接了比较大的案子,将一个实习生纳入了我们的辩护小组,但当案件进行到关键时刻,这个实习生却以家里有事提出要离开,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从这件事以后我基本都不用实习生了。”期待更好的就业指导

  曾长期在兰州商学院从事学生就业的牟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实习都希望实习“含金量”能高一点,最好是与自己的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单位。但其实很少能有学生真正做到这一点。因此大学生不应该强求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应把实习岗位作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做个有心人,做事从小事着手,思考从大处着眼。因为在实习中,每一件小事对你都可能是一场考试。和新老同事处好关系,也许你不见得留下,但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吸收很多营养,这些营养是他们在职场历练出来的,可以帮助你少走很多弯路;很可能,你还可以交到很好的朋友,让你受益无穷。

  牟老师还说,光靠学生自己努力是没有用的。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其实名存实亡,根本起不到就业指导的作用。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小小的就业指导中心只有几个老师,大学生毕业的时候他们基本也就是发发就业协议书一类的东西,根本不能满足一个学校几百名毕业生的需求。所以高校应该组织更多的专门师资力量,整合各种实习供需信息,管理学生实习问题。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联络用人单位,争取建立实习基地。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来一个长期的供求机制,使大学生不至于没有实习的单位。 (孙理)

【编辑:朱博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