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家:莫给大学生就业贴上“心理问题”标签
今天(2009年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广东相关专家今年更加关心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昨日,“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心理健康”主题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30多位来自一线的工作人员参加了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大学生在就业当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是正常现象,不要给大学生贴上“心理问题”标签。
“成功校友”难见基层大学生身影
宁可为大城市的一个岗位争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去基层就业,这仅仅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有偏差?研讨会上,心理专家和老师共同反映:学校树立的成功典型都是在大城市的成功人士,就业导向上就不鼓励学生去基层。
“一提到成功校友,都是在大城市创业,赚了多少钱。很少提到在新疆、在西藏工作的同学”,来自中大的同学提出,自己在专业领域内能够看到的辉煌成就都是在大城市实现的,难见基层大学生的身影。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郭丽还提出,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大学生下基层,其中父母的期待和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去基层也有消极影响。学生愿意留在大城市发展无可厚非,但是找工作应该有一个“下限”,“都想找白马王子的话,肯定有人要守寡了”,她认为。
媒体渲染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恐慌
“周围的同学告诉我,大家找工作还算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很大问题”,华南农业大学的同学认为,许多就业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都是来自于社会上渲染的数据和说法,而非亲身体验。无独有偶,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卢同学也认为,来自社会的声音让人误以为所有大学生的就业都会出现问题,这对一些本来具有就业优势的同学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
华南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黄建榕提出,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渲染已经造成了社会恐慌,而这种恐慌已经从大四学生扩展到了大三、大二甚至大一的学生。现在,低年级学生甚至比毕业生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经济危机对80后大学生是一种锤炼
黄建榕还提出,应当重新评价80后、90后大学生应对困难的能力,他们并非“垮掉的一代”。去年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中,80后、90后们表现出了优秀的生命力、意志力和责任感,改变了我们对他们的评价。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相信80后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与此同时,经济社会重新洗牌的过程对80后大学生而言也是机遇,经济危机对他们是一种锤炼,经历这场洗礼,他们的观念、能力和适应职场的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应宽容看待高校“留守一族”
对于年轻人中出现的多元择业观,与会专家希望社会能够给予更多理解和包容。某高校心理协会负责人反映说,极少数毕业生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整天在宿舍里“打机、煲电视剧”。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郭丽称之为“留守一族”,她虽然不支持“打机、煲电视剧”的消极态度,但她提醒说,社会要对高校出现的“留守一族”给予更多宽容。
“现代社会节奏很快,连续读书到大学毕业,想休息一下或者充一下电,家庭条件又许可,社会为什么不允许呢?”郭丽认为,“留守一族”承受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压力———父母的“企盼”和社会的从众攀比让“留守一族”感到苦恼,他们敢于自主选择,却得不到任何的肯定,“不想嫁人, 非要劝人结婚?”
她认为,“留守一族”中有很多人具有自主选择意识,社会应该鼓励这种多元的价值取向。她还批评现有的就业评价体系过于看重“就业率”,不利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郭丽还提出,面对就业压力,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克服就业困难,而不是给大学生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大学生在就业当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自身并没有出现太多心理问题,“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方式才是问题”,她认为。 记者/张胜波实习生/冯建叶通讯员/郑维群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