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殡葬师”成紧俏人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大学生殡葬师”成紧俏人才
2010年04月01日 18:16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具载有遗体的棺木被缓缓推至火化炉旁,车上的老人睡姿安详。钟洁纯摆正了老人头边的金银纸,再次整理了逝者的面容和服装,把棺木推向了火化炉。

  火化炉的前门轻轻关上,她按下点火按钮。“点火前关上门是为了不要让逝者家属看到火化过程,这会让他们情绪更悲痛。”钟洁纯告诉记者。

  位于华中地区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995年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殡葬成为中国人关注的焦点,新华社记者特意走访了在这里求学的“大学生殡葬师”。

  21岁的钟洁纯是一名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的大三学生,她的灿烂笑颜让记者很难联想到她的特殊职业。从事殡葬师职业的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当时填报志愿时我了解到殡葬专业就业前景很好,所以不顾家里人意见当上了‘殡葬师’”。

  在外人想来恐惧又枯燥的工作,钟洁纯做起来却显得相当平静和执著。“别人问我最多的就是怕不怕,其实当你认真工作时,你不会想到害怕。”实习时,钟洁纯每天要完成10多具遗体的美容,而每具遗体从美容到火化,得搬来搬去好几次。找不到人帮忙的时候,她得自己把遗体抱起来,放回冰柜。

  在中国,殡葬从业者一直很受社会忌讳。但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殡葬行业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党总支书记钟启顺说,“以前没有人愿意从事社会地位低的殡葬业,殡葬人员不是‘农转非’的弱势群体,就是被遗弃的孤儿,技艺传授也是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防腐冷冻设备、化妆整形技巧和更注重人文关怀的殡葬仪式不断出现,以前殡葬从业人员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殡葬行业需要专业教育。”

  3月31日,中国发布的首部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发展报告(2010)》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殡葬行业职工总数达7万多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一队伍还在不断扩大。不少民政类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率先开设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招生和就业十分火爆。

  钟启顺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在全国首开殡仪专业以来,行业人才需求量极大。“全国近1200多家殡仪馆每年人才缺口为8000人左右。学院2010届近300名毕业生就已被‘预订’一空。一些毕业生在大型殡仪馆当上主管,月薪过万,一般工作人员月收入也在1500元以上。”

  然而进入殡葬行业的年轻人在收入稳定的同时,也遭遇到了生活中的很多不便。私下里喜欢打打闹闹、热爱旅游的钟洁纯一进入工作场合就完全变了个人:不能微笑,很少对人说“你好”更不能说“再见”,不主动和别人握手,工作时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明显感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注重对自己压抑心情的调节;从来不和别人交换名片;被陌生人问到自己的职业时,也是用“民政部门”“服务行业”来混淆过关……“社会上一些人的偏见始终存在,我们并不是贬低自己、故意欺骗,而是不想引起他们不必要的误解。”钟洁纯说。

  不少受访的殡仪工作者告诉记者,由于社会存在的偏见,他们的终身大事一般都是找同龄的同事或者老同事的子女处对象来“内部解决”。钟启顺告诉记者,湘潭殡仪馆曾经招了8名员工,就特意挑选了4男4女,考虑的就是他们难以解决的婚姻问题。“最后,他们8人组成了4个家庭。”看似美满的结果却不得不让人深思其中的无奈。

  面对世俗的偏见,这些坚强的“死亡天使”们,却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服”和感动着社会。殡仪专业毕业的学生彭秀丽不仅毕业后在陵园工作,更把自己的婚礼搬到了陵园现场,来见证自己“至死不渝”的爱情,挑战世俗的偏见。

  社会也曾给过这些特殊职业者赞誉,但这些在他们看来却不足为道。“其实我们所做的,只是社会上一个极为普通而必需的工作。我们要求的并不多,希望社会能多一些尊重和理解,对我们的工作多一些支持。”钟洁纯说。(李丹 谢樱)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