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称大学生创业要过三道法律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亲历者称大学生创业要过三道法律关
2009年10月15日 12:42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调查动机

  今年我国有611万名毕业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631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出措施,运用职能资源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但是,“门槛高、投入大、风险多”这三大困难,却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由于我国社会尚处在转轨的过程中,市场准入中存在费用过高、环节过多、周期过长等瓶颈,许多“证”挡住了创业的脚步,影响了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现行法律法规的滞后或缺陷,也成了一道必须跨越的“坎”。

  然而,在重重困难面前,浙江省却“一枝独秀”,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领跑者”。大学生创业的“浙江因子”引起了人们的不小兴趣。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出现第一家专门的酒后代驾服务公司。只要一个电话,代驾公司的专职司机在几分钟内就能赶到现场。“生意相当不错!”公司创办者之一潘海祺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他说,开张以来的火爆生意让他相信,酒后代驾这一新行当会越做越红火。

  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就业分流的一条有效途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不到1%,其中创业成功的不到10%。但在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却是另一番风景,在省会杭州市,创业率达到5%左右,成功率超过60%。创业带动就业———今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率逆势增长,高于去年。

  大学生创业要过几道法律关?个中的酸甜苦辣如何?以创业带动就业,浙江省进行了哪些积极的探索?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调查。

  第一道关

  场地租赁难题何解

  办企业,总得有个场所。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城市,如何找到一个方便、房租又可承受的经营场地,对大学生创业很重要。

  大学生创业者魏运最初计划将自己的首饰工作室选在市区。“找场地是个花精力的事,最开始每天坐车找,过了段时间变成骑车找,后来变成走着找了……”他说,由于手头资金有限,理想的场地租金实在太高,无奈之下,他只得在学校附近租下了一个两层店面房。

  “属于农民房,需要到建设局批个证明后才可以作为经营场地使用。”魏运对现在的场地不太满意,地段太偏,一到寒暑假基本上就没有生意。

  与魏运相比,王鑫幸运多了。在浙江大学,有5000平方米的场地专门用作大学生创业孵化用房,王鑫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安在这里。“我的公司可以在这里呆两年,不用交房租。”王鑫说,这让他和同伴们能够安安心心地做研发推广,不用想找房子这种“麻烦事”。

  “现在这里有115家大学生企业入驻,其中今年新注册的有75家。”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者韩高荣教授说,创业园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解决了场地问题,另一方面也方便大学生们交流创业经验、参加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要面临的问题有许多是共性的,比如融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创业园可以开展这类培训课程,效果比较好。”

  杭州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张建华告诉记者,目前,杭州市已建起6家大学生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市政府制定有专门的优惠政策:大学生自主创业,只需提交高校同意作为经营场地使用的证明,便可租用、使用高校范围内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进行注册登记。大学生还可以将村委会、居委会的相应场地作为经营场所注册登记。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由所在城区政府提供两年50平方米以内的免费用房。在创业园外租房创业的,两年内按第一年每平方米每天1元、第二年每平方米每天0.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王治平对此评论说,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刚刚步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总体是有利的,值得欢迎。因为,每个创业者自会根据他的经营项目的特点和规模大小的需要而选择经营场所。事实上,大学生的许多创业项目大多不需要太大的经营场所,如硬性规定非要怎样否则就不给注册,就会束缚了大学生创业的手脚。

  一些大学生认为,在是否允许大学生企业租用民房方面,改革的力度还需大一点。租民房,可以降低场地成本,可居民往往不乐意。而按照杭州市的有关要求,如果租民房必须征得楼内所有住户的同意,“这几乎不具操作性”。大学生创业者方小东说。

  第二道关

  审批环节如何更便捷

  郑俊的创业时间比较早,算得上杭州大学生创业的第一批。他创建的健身中心本打算在2008年9月正式营业,不曾想到,手续审批一拖竟过了半年多。他回忆说,“同一个环节,因为缺材料,得来回跑好几次,本来可以一次性补全的事情,在审批环节上却被拖去了不少时间”。

  他举例说,在环保审批时,各项材料都递交上去了,审核程序本来进行得很顺利,但就在接近尾声时,负责项目审批的工作人员突然被调走,历经一个多月的审批项目因此终止,必须从头再走一遍程序。结果在这个环节上就耽搁了两个月。

  在审批消防手续时,他也遇到了麻烦,个中原因很复杂。“楼层的产权属于房东,而消防系统属于大楼,消防系统的好与坏就不是我们决定得了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也被卡了好几个月。”

  “现在,我们已绝对不允许这一状况再出现。”杭州市市长蔡奇介绍说,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杭州市规定,大学生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到工商部门、有关验资机构和指定银行各网点办理工商登记、验资证明和开设银行账户等手续,免除所有手续费用,工商注册试行零首付。也就是说,大学生可以不花一分钱在杭州办公司。

  “才一个来月,我们公司就办下了手续,在审批上没有花一分钱,省下了2000多元手续费。”大学毕业生洪毅告诉记者,各个环节很通畅,审批环节中政府工作人员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也给予了很多正确的引导。他的创业团队2009年7月申请注册审批,9月份就成立了现在的软件科技公司。

  咸鸭蛋、腐乳、鲜笋……刚通过硕士论文答辩的华荣胜和吴超正忙着把各类土特产摆上架。9月28日,由浙江大学两位研究生创办的农产品超市在滨江区星光大卖场正式开业。这个创业团队有30名学生,都是浙江大学农学类专业的学生。今年8月,他们在滨江区大学生创业园,计划成立浙江农博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没想到才过了个把月,这家专卖高品质农产品的超市就开张了。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社会活动,不只是大学生个人活动,需要政府、社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和条件。”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黄胜说,杭州市政府部门为大学生创业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制定了特殊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完善一方面有利于营造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表明了其重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导向。此外,还有利于形成全民创业的体制。

  第三道关

  资金瓶颈怎样突破

  开完5个小时的长会,杨帆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申请的贷款有希望了。

  杨帆博士毕业后创办了一家公司,但因为一心埋头研发,不擅经营,公司面临着资金周转难的窘况。9月16日上午,他抱着希望参加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工作第一次例会,没想到市长蔡奇在会上现场办公,把他的难题分解到市相关部门和城区,要求立即着手落实解决。

  杨帆的公司主要研发工程机械控制器等,目前国内的同类产品都依靠进口,杨帆的技术实现了国产化。去年,他贷款7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产品研发上。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但他没有余钱用来大批量生产,也没钱还贷了。因此,杨帆想再次申请贷款或将贷款延期一年,给他一个缓冲,让他的技术去市场上淘到第一桶金。但银行不肯贷款了。

  蔡奇说:“企业要自己主动找投资,找担保,政府的创业服务中心也要帮助市场运作不足的公司找渠道。”对眼前的困难,蔡奇提出,政府担保要主动站出来,市科技局的天使担保可以考虑帮助杨帆度过危机。

  与杨帆一样,许多大学生创业者都曾遭遇过资金瓶颈。“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无物业抵押,二无项目抵押,三无银行个人信用记录,贷款真的很难。”现为印刷企业老板的孙建舜诉苦说,创业之初,他曾去许多银行申请过贷款,但都被回绝;他还考虑过寻找风险投资、民间借贷等其他融资渠道,但最后也都没有结果。“贷不到款,什么事也办不了。”

  创办企业需要资金。工商注册、开拓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处处离不开钱。没有多少积蓄的大学生,去哪儿找这么多钱?

  “我们团队得到了10万元的政府无偿资助,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雷真真是杭州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谈到这笔启动资金,他觉得自己很幸运。

  原来,杭州市每年都会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无偿资助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每笔数额在2万元至20万元之间。雷真真和另外5名同学在读大三时萌生了创业念头,并选定“无缝融合大屏幕显示系统”为创业项目。“我们提出了申请,在去年10月通过审批,得到了这笔宝贵的资金。”10万元对雷真真如同雪中送炭,公司进入实质运转,很快就成功开展了自己的第一笔业务。

  “为了加大扶持力度,杭州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蔡奇介绍说,大学生创业项目可申请无偿创业资助,项目最高资助额由原来的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经过申请审批,政府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商业贷款贴息,对实际应支付的贷款利息给予50%贴息,最高额度为1万元。下一步,市里将对小额贷款政策作进一步调整:贷款人群将进一步扩大到大学生创业者,可贷金额也由现有的5万元调整到10万元。

  “刚刚进入社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在银行的贷款审核部门看来几乎不具备偿还能力,贷款确实很难拿到。”王治平说,银行的商业贷款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一定是支持那些有发展前景、能挣钱的项目,这是银行的经营之道。他认为,政府给予大学生无偿创业资助短期内对企业起步有一定帮助,会缓解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问题。政府的出资是全体纳税人的钱,作为省政府的特邀监察员,王治平还特别指出,究竟给哪些大学生,政府在操作中需要建立一个严谨的审核制度。本报记者 陈东升 本报实习生 郁燕莉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