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领域呈现“国进民退,民办学校萎缩”的趋势
民办教育在持续走弱
“把宅基地建成学校,把责任田变为操场。”一段时间以来,这是河南农村部分民办学校举办模式的真实写照。但是,北京市泰福律师事务所律师田坤前不久赴豫调查发现,这类学校已有80%倒闭关门了。其中有一位举办者因缺少经济来源,由“校长”改行为“猪倌”,在教室里养了两头猪,以此来维持家人生计。
5月15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专题研讨会上,田律师洪亮的嗓音与发言震惊与会嘉宾。当天,80多名国内研究机构专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以及民办院校董事长、校长汇聚北京,讨论如何振兴中国民办教育。
新中国中国的民办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起步,在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民办学校解决了大量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副会长陈伟志提供了一组数据,到2004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共有8万所,在校学生达到1769.36万人,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各个领域。
而据1月27日中新网报道,目前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6.12万所,在校学生1115.97万人。短短4年中,民办学校减少了1.88万所,学生规模缩减了653万人。
据北京汇才中学董事长侯昕介绍,1998年回国创建学校时,全北京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有100多所。10年过去了,现在这类学校仅存10余所。江苏省无锡市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马自雄从事民办教育10多年,他发现每年参加一些关于民办教育的会议时,都有熟悉的面孔消失。
论坛现场有专家指出,教育领域“国进民退,民办学校萎缩”的趋向势不可挡。浙江台州蓬街私立中学校长叶林平在发言中说,民办教育发展到了“卸磨杀驴”的阶段。安徽省宣城市教育局局长杨邦孝发现,社会上对民办教育有从“补充论”转向了“多余论”的评论。他指出,如果说一所民办学校倒闭关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的话,那么一个地区、一批或一类民办学校生存不下去,则一定是环境出了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袁征教授认为,中国缺少美国哈佛大学那样的成长土壤。现阶段,公办民校、名校办民校等“假民校”挤占了“真民校”仅有的一点生存资源。
针对民办教育走弱的现象,浙江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吴华指出:“当前需要重新认识民办教育的价值。”据他介绍,中央政府在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2007年)时,投入资金100亿元,全国投入也不超过1000亿元。但是,民办教育目前一年从社会吸纳的办学经费就超过了1000亿元。他指出,民办教育在增加教育供给、改善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与扩大教育自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教育遭受了五大“冲击”
论坛现场,来自江苏省无锡市一所民办学校的董事长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8个字概括了他9年的创业历程。
在这位董事长的印象中,2004年以来,民办学校遭受了5次较大的冲击:首先是《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一度出现公有民办学校与“名校办民校”的现象,业界称之为“假民办”。他认为,这种利用国家资产和公共教育资源办学挂民办学校牌子的实质是获取高收费,与民办学校争生源、争市场、争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民办教育机构数量急剧减少。
其次,按《促进法》界定,民办学校属于公益性事业,理应是事业法人。但实际管理中被要求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既不是事业法人,又不是企业法人,叫民办非企业法人,“这是不伦不类”。
同时,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与促进法及其实施条款相冲突。对于教育机构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即非学历教育)的收入所得,办学主体不同则用不同的税收政策,如公办学校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学校收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才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民办学校都不在免税范围之内。
第三,新《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实行全免,同时加大对公办学校的教育投入。这些政策难以惠及民办学校,以致河南、福建的部分学校为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诉诸法律。
第四,民办学校的教师身份到底属事业还是企业,这直接关乎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退休待遇。论坛上,一位办学者举例说,同样是30年教龄的老师,如果以事业身份退休的话每月可拿到3200多元退休工资,在民办学校如果以企业身份退休只能领到1400元月工资。于是,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大批回流公办学校的现象。据此,他指出:“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又如何实现呢?”
最后,是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实施的“绩效工资”制。据统计,2000年~2007年,全国教师工资翻了一番,相当于每年增长 10%以上。在这样的增长态势下,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从过去高于公办学校变成现在低于后者。这位董事长认为,若要跟进,实现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增长的话,只有“羊毛出在羊身上”,向学生家长增加收费。但是,“不光羊是有限的,连羊身上的羊毛也有限。很多学校可能跨不过这道坎儿”。
政策的不明朗,以及政策的模糊,都可能阻碍民办教育的发展。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发现,53.7%的人认为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政策摇摆,扶持不够,以及社会公众的排斥观念。
分类管理并不是救命“稻草”
如何破解民办学校发展困局?会议主办方建议与国际接轨,把民办学历教育学校分成“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除义务教育阶段外,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可以成为“营利性学校”。其中,营利性学历教育一律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到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按营利性机构纳税。非营利性民办学历教育学校一律设立“学校基金会”,由该基金会作为学校的举办者,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财务状况实施监管。
针对这一建议,马自雄董事长认为,“中国民办学校与西方私立学校不具有可比性”。西方国家有些企业财团在某个领域有很强大的经济实力,拿出一部分钱来办学校,完全可以做到公益、慈善与不计回报。现阶段,中国很多企业家投资办教育,确实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投进来了,不追求投资回报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政府应该重在营造一个有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环境”。
在有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一些有利于民办学校发展的“苗头”。在浙江宁波、嘉兴等地,在改善和提升民办教育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对实施学历教育和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企业以税后利润在本地投资办学的,与其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收列支予以返还,全额用于办学等。
针对地方的这些措施,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创新动力。”
同时,有民办学校校长认为,促进法的许多条款形同虚设,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要修改《义务教育法》、《物权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以避免出现相互抵触的现象。 本报记者 李剑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