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奇才”当奇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且把“奇才”当奇闻

2010年06月25日 08: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严阳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冒出一位“古字奇才”,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而且用了一堆冷僻古字,阅卷老师不认识,请一位古汉语方面专家来看,也认不全,回去查了一夜资料才把文章全部‘翻译’过来。”(6月22日《扬子晚报》)

  对这位高考中冒出的“奇才”,专家的评价是,“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的很得体”,“此方面造诣相当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有人建议,为了不致埋没这个特殊人才,假如他受高考总分所限无法通过正常程序进入理想的大学,高校应以特招的方式给他一条出路。我认为,对于这种特殊人才的宣传,舆论万万不可走火入魔,而需客观、冷静、理性,以免贻误他人。

  文言文是过去通行的一种书面语言,“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之所以为白话文彻底取代,乃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也足以证明这样一种语言自身存在着明显缺陷。什么缺陷?与口头语言之间差距太过巨大,不利普通民众的学习和掌握,也与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相脱节。在今天,白话文已经高度成熟,并且显现出于文言文相比的巨大优势——晓畅明白,与今天的生活节奏相一致;所以,文言文被摈弃。因此,对于今天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掌握一般说来,只需体现在阅读和理解方面,也就是我们能够读懂古人遗留下来的文言文作品而已。

  对于今人来说,即便是你文言文写作技巧再纯熟、水平再高超,恐怕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用这种文字表达形式,假如你想表达与古人相类的思想与情怀,你超不过古人;假如你以此种文字传达你对今天的种种思考与感受,未必能到位,而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说未必能够很到位,是因为你不可能回到古代去,而缺少了那种特定时代的体验和感受,你只能是无病呻吟;说无人欣赏,是因为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可能失去解读你的“伪古文”的耐心,绝大多数人也不具备欣赏你的文字的能力——古汉语方面的专家尚需查一夜的资料方能“翻译”,何况一般人呢?

  所以,这位“古字奇才”高考作文通篇用文言文写成的新闻,我们只能把它当做“奇闻”,一笑了之—一如我们对待苏州的一位8旬老翁今年已经是连续第10次参加高考的新闻,或者是街头有人长袍马褂阴阳头之乎者的镜头也一样,可以看,可以笑,却不可以学也不能学。

参与互动(0)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