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荻秋
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教授最近接到通知,他将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以表彰他在几何分析领域的贡献,以及在几何和物理的多个领域都产生的“深刻而引人注目的影响”。(《科学时报》2月3日)
这是丘成桐继1982年获得菲尔茨奖后,再次获得国际最顶尖的数学大奖。菲尔茨奖和沃尔夫奖双奖得主,迄今只有13位。而同时还获得克雷福特奖的数学家,全球只有他和德利涅两人。这三项标志性的数学大奖集于丘成桐先生一身,充分证明丘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许多关于丘先生的报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诸如“少年有成”、“天才数学家”、“能力超凡”这样的字眼,这一方面向公众介绍了丘先生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能力,一方面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误导,认为丘先生的成就主要来自其过人的天赋。其实,丘先生自己对此就很不以为然。他在《数学的演化》一文中说:“媒体或一般传记作者喜欢说某人是天才,下笔成章,仿佛做学问可以一蹴而就。其实无论文学和数学,都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传世的作品。”
丘先生攻克卡拉比猜想就是很好的例子。1973年的时候,丘先生开始向这一猜想发起挑战。起先他试图证明卡拉比猜想是错误的,经过几十次失败后,他调整了思路,转而证明这一猜想是对的。这次证明整整经历了漫长的4年,他一人独居,每天工作到凌晨。可以说,丘先生之所以取得累累硕果,与其天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他对数学研究的高度的热情与孜孜不倦的投入。
一直以来,国人对“牛顿的苹果”津津乐道:17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个苹果掉下来,不偏不倚地砸在牛顿的脑袋上,这让他顿生灵感,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与此相似的还有许多,如阿基米德在泡澡时发现“阿基米德定律”,“凯库勒在梦中发现苯环”,“瓦特看到水烧开后的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等等。这些科学史上童话般的故事,突出地强调了科学发现中“灵机一动”的极大魅力,却忽略了“灵感”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必须以持之以恒的刻苦钻研为基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