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代课教师“有情”,是为我们良心安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对代课教师“有情”,是为我们良心安宁
2010年01月25日 17:0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个充满悲情的群体,近来收获了来自各界不假思索、也毫不犹豫的同情。那就是面临“被清退”命运的代课教师。一幅新闻照片上,即将离开的代课教师与学生最后合影,转过身时已泪流满面,此情此景听来都让人鼻子一酸,它准确地、深深地触动了我们自认为已不再柔软的心灵。情同此心,在为全国数十万代课教师呼吁的同时,网友还发起了感恩捐助活动,民间力量自发行动起来,欲挽住那些不再挺拔、也许从未挺拔过的身影。

  还好,教育部门出面表态了,先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未听说清退全部代课教师有最后期限;而后,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表示,代课人员问题要“有情操作”“妥善解决”。不能简单地让所有代课人员离校回家,被辞退人员要给予一定补偿,并争取纳入社保、医保。

  代课人员问题要“有情操作”,这是新年以来我们看到的最有人情味、最温暖的新闻标题。虽然这种表态还有待地方政府切实实施,但它至少明确了,对代课教师不能一清了之,也肯定了代课人员曾经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定下了“有情”的基调。

  通过媒体的调查报道,我们认识了44.8万代课教师中的一些代表。他们之所以触发整个社会同情,不仅因为他们困厄的处境,更因为他们曾经高尚的付出。他们之所以触发整个社会同情,是因为我们还都有着感恩的心灵。

  其实,历史上的代课教师远远不仅44.8万。代课教师大多分布在偏僻贫困的地方,工作艰辛、收入微薄。在教育困难、师资短缺的时候,他们拿起粉笔。虽被称为老师,但他们很多人都是一手拿笔头,一手还要拿锄头。几乎是靠着一种朴素的责任感,挑起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的大梁。或许他们的普通话不够灵光,授课也没有那么“专业”,但有多少如今的城市精英、行业英才,最初都在他们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有的人甚至教了父亲教儿子。拿着与付出不相称的微薄收入,做着世界上最高尚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仅是众多跳出农门、走出寒门者的恩人,也是国家的功臣。

  代课教师之所以长期处境不佳,以至如今面临被清退,主要并不是因为他们水平不行、教学没成绩,主要还是一个“身份问题”。代课教师,虽然被学生尊称为老师,有的还是十里八村有威望的人物,但在国家编制序列里,在教育部门的编制簿上,并没有他们的名字。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临聘人员,他们的身份游移不定,却很难得到一个“名分”。因为身份,他们无法评奖晋级、只能领少得可怜的工资。很多代课教师,其实身份仍是农民,但他们无法像农民一样安心种地、外出打工;很多农民都已经有了社保、合作医疗,他们还没能享受,更不用说跟有正式编制的教师相比。一道身份的鸿沟,制造了代课教师这个尴尬的群体。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孩子感恩,自己首先要感恩。我们听过多少这样的故事,保姆带大两代人,最后变成了家中的“祖母”。将心比心,当代课教师耗尽了自己的青春,我们怎忍心将他们“送”出校门。留在学校,对他们来说,既是生计,更是生存。水平低可以不再上讲台,难道不能找个其他活干,只为让他们每天能听到读书声,为了能有孩子叫他们两声“教师好”。负有教育之责的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更不应冷漠坐视。更何况,代课教师的尴尬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义务教育欠账和政策使然。一句话,我们亏欠了他们,我们良心需要安宁。

  任何决策,无论多么理由充分,都不应离开常识。任何政策,无论怎样需要坚决执行,都不应离开常情。因为,我们有血有肉有感情。切不可,为了蝇头大小的节省,伤了几代人的心灵。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