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灵璧县一些小学被曝存在“贫富班”现象。家长交3000元钱,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教室内设置空调、彩电、DVD等教学设施,不交钱的孩子就要去挤近百人一间教室的大班。西关小学校长称分班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安徽省教育厅称,将就此事展开调查。(《南方周末》2010年1月5日)
一边是新楼里30多个学生“享受”着宽敞、舒适的教室,一边是旧楼里100多个学生拥挤在撑满了的教室,如此悬殊的待遇,仅仅因为前者的学生家长们多交了3000多元钱。尽管社会上流传“有钱能使鬼推磨”,可在作为公共事业和资源的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到最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也需要金钱来推吗?
为什么要“贫富分班”?如果说是为了让那些富人的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那完全可以办个“贵族学校”嘛?这般在同一个学校里面搞一校两制,分明就是画上了等级的符号。
不难想象,那些富人家的孩子在这所学校里面是多么地趾高气昂(起码是在心理上),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而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呢,或许在他们的家庭,那些学费本身就已经是高昂的负担了,更甭提如此阔绰的上学环境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创伤。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应当是平等的,而不是受金钱支配的。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是造神,他们所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毋庸置疑,学校“传道授业解惑”,肩负着教育学生健康人生观、世界观的使命,里所当然应该用正常、健康的方法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而像这样的“贫富分班”,无论是“历史遗留”还是其它原因,都在客观上让应该同样成长的孩子硬生生地体验到了“嫌贫爱富”的“好处”,无疑都是学校乃至教育机制的悲哀。
富人的孩子可以宽敞地学习,穷人的孩子只能“蜗居”地学习。“贫富班”如此悲凉的画面刺痛了我们的眼镜,但愿它能早日抹去——从现实中,更从孩子们的内心里。
作者:王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