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钱学森之问” 政府岂可无动于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直面“钱学森之问” 政府岂可无动于衷
2009年12月02日 09:08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钱学森之问”是一位科学前辈满怀社会责任感的深情追问,充分表达了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殷切期望。钱老追问的“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想,主要是指科研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事实上,从学校里走出的杰出人才不乏其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80%的人口是文盲;60年后,大中小学总入学率已达到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学校规模居世界第一,全国8亿从业人员中,杰出人才数千万计。袁隆平等一批对中国乃至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本土科学家及两院院士,万余名参与“嫦娥一号”工程的30岁以下科技人员,基本上都毕业于我国自己的学校。正是有了这批杰出人才的支撑,中国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估计,最让钱老忧虑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势头渐猛、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国仍有许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人,已经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明显障碍,甚至成为国家安全稳定的潜在威胁。从小学到大学,培养大批杰出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势头尚未出现,现有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胜任培养抢占国际科技竞争制高点杰出人才的需要。

  因此,钱老之问引发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深刻反思,得到了从大学教授到教育部领导的积极回应,对于当前增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动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新中国昨天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培养杰出人才;新中国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更离不开学校培养杰出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的人才培养质量及保障条件,很不平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举例说,相同师资水平下,一个班20个学生还是60个学生,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很不一样。但缩小班额,有几个地方能做到?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政府都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并不是每个地方的财力、师资投入都有保障。2008年,全国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下降,就说明了问题。

  而对于杰出人才,培养固然是基础性环节,非常重要,使用、评价、激励等环节其实更加重要。

  所以,直面钱老之问,仅是学校如芒刺背,而政府部门无动于衷,社会家庭袖手旁观,那是绝对不行的。我们期望,借国家制定和施行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有利时机,在政府主导下促进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在杰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形成更高共识,凝聚更大合力,取得更好实效。(张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人)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