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因为在2010年自主招生中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北大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公众质疑的焦点是,校长推荐如何确保公平公正?推荐制会不会成为滋生权力寻租的“土壤”?
平心而论,北大此番遭受质疑有点冤。根据北大的招生“新政”,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经北大专家审核资料合格后,将免于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时享受北大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优惠。可以发现,被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并非“一脚踏进”北大,而是需要经过面试、高考两道严格的“关卡”。而且,通过“推荐制”考入北大的学生,仅占北大当年本科招生计划数的3%以内。如此小心翼翼的改革,竟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那么大的波澜,这大概是北大和许多教育界人士始料未及的。
北大的“遭遇”,可能也让国外大学的校长们闹不明白。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录取学生时,看重中学校长、教师、校友的推荐信,甚至重视学生的自荐材料。一些美国名校在录取新生时,还有一条特别的“游戏规则”———一个从小受了最好的教育,成绩和履历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被刷掉,因为他已经有了这么多机会,我们大学为什么还要锦上添花?相反,名校会更加关注弱势阶层、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对此,国外名校可理直气壮:大学招生应该有自主权。
为何北大这项小步试探的招生改革,掀起如此热浪?因为涉及大学招生,且又是国内顶尖大学的招生,所以触动了公众敏感的神经。高考在千家万户,特别是寒门子弟心目中分量何其重也,许多孩子就是希望通过十二年寒窗苦读,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社会利益格局也会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动。而且,在许多人心目中,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权力寻租、造假、腐败等丑陋现象在不少领域都存在,相比之下,高考这一领地还称得上比较纯净,因而不容出现纰漏和污点。再者,近年来不正之风也在侵蚀人们心目中的高考净土。如,有的地方高考考场作弊成风,甚至形成“产业链”;一些人动用关系,钻高考加分政策的漏洞。眼下,我们周遭的诚信土壤并不肥沃,因此公众有理由担心,如果高校招生制度哪个环节出一点疏漏,就会造成不公正。如果北大“推荐制”设计不严密,那么宝贵的录取名额就会被不符合条件的权贵之子、平庸之辈所占有。因此也不难理解,在人民网调查中,居然超过九成的网友担忧北大这一招生新政的公正性。
当然,不能因为害怕影响公正性,而固守“独木桥”式的高考制度不思改革。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为优秀人才冒出提供了新的通道,也更加尊重中学的“发言权”,是大学自主招生改革范畴的一种新尝试,应该得到鼓励和期待。同时,公众的质疑也可以作为名校招生改革的“清醒剂”。大学在自主招生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个细节,特别需要完善信息公开环节,公开被推荐学生的信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如果推荐中出现弄虚作假行为,需报有关部门查处。有效防范了暗箱操作和幕后交易,中国大学的自主招生改革才能健康前行。高考诚信土壤也将成为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一方宝贵“试验田”。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