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教师进城”何以沦为权钱交易标的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山西晚报:“教师进城”何以沦为权钱交易标的物
2009年09月17日 11:00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河北武安教育局8月19日晚进行人事变动,局长冯云生将离任。多名知情人证实当晚冯云生签署了大批调令,将数百名农村教师调入城市。在办理这些调令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腐败行为,而且形成了比较一致的“价码”。

  “河北武安教育局长免职当晚签发数百封调令”,从媒体报道的标题中,不难看出公众和舆论的焦点集中于权力滥用和官员贪腐上。这从“权力不用,过期作废”“权力的最后疯狂”等网友跟帖里也可窥得一二。

  应该承认,这是基层权力失范和城乡差距共同作用下的怪现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和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目前不管是收入待遇、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事业发展空间,还是能享有的城市公共服务状况,都存在着巨大落差,这无疑是大批乡村教师费尽心思,甚至不择手段往城市里调动工作的动力之源。而一些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一把手”权力独大,予取予夺的超强支配能力,则使大批乡村教师“人往高处走”的合理诉求,沦为权钱交易的标的物。

  说实话,河北武安事件能够公诸于众,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化零为整”的突击调动有悖常态激发公愤,并具备“教育局长、免职当晚、集中签署数百调令、价码”等吸引眼球的元素,断难进入媒体视野。然而,这一小概率事件,却足以让坊间盛传的 “教师进城”路径——“托关系、花银子”的潜规则依附于现实案例浮出水面:乡村教师之窘迫无奈、权力之张狂无忌、权钱交易之丑陋龌龊,穷形尽相,毫发毕现。

  对于河北武安事件剖析和检思,平衡城乡学校间诸般差距、规范行政职能部门的权力运行,固然是其中应有之义,却不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且失之于太过高蹈和宏大。河北武安突击调动乱象的潜在问题,是教师的非正常流动,或者说是教师流动的非正常状态,如果进一步深入探究,则关乎教师的非职业化生存现状。

  所谓“教师职业化生存”,在笔者看来,就是教师只要尽职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能得到相对优渥的待遇,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并且享有合理的自主选择教职的权利。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在道德层面被过度美化和神化,而“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政府承诺,却迟迟未能落地——直到今年教师节前,这一问题的落实仍然为温家宝总理所牵挂。映射在现实中,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而在教师群体内部,由于不同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不同地域(城市和乡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差异,而非职业能力强弱和水平高低所导致的收入和职业荣誉感也呈现分化状态,加上对于乡村教师和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补偿机制缺乏制度化安排,一些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能力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沦落到“混碗饭吃”的境地,更遑论涵养其职业操守和职业信仰,而基于此三者的教师职业化生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同样需要看到的是,在转型期社会职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大多数公办学校的教职,尽管薪金和待遇难言丰厚,但仍然不失为一个旱涝保收的“饭碗”,而退出机制的阙如,让一些职业能力不强教师有了混饭吃的空间;僵化得近乎死水一潭的教师流动制度,则让那些有意上进的教师心如死灰。尤其是在为数众多的县乡学校,除了极个别的优秀教师能够挣脱现行教师人事制度的羁绊远走高飞外,大多数教师的流动,不过是在一县之内的封闭循环,这样,富集全县各种优势资源的县城学校,自然成了广大乡村教师趋之若鹜的首善之地。可是,进城的路那么窄,乡村教师却那么多,在基层权力大面积失范的场域,个人的职业能力往往不敌金钱输送和关系背景,拒绝潜规则者的命运,不是落荒而逃,就是自取其辱。

  于是,类似的“农村教师进城”活剧,就在很多地方上演着,不过是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成一言)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