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与温儒敏教授晤谈,他说当了系主任后,有些变革,对中文系博士论文的要求变得更严格了。他们新立了匿名评审、指导教授回避评议等条例,当时未及细问详情。近日得睹儒敏兄的《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一书,读到相关段落,不但眼前一亮,且心头一震。
百年老校北京大学的中文系,为了控制品质,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在新世纪推出新政策。温教授说,经过数年的实践后,该系确定了必须做好的八个细节:培养方案、导师组、资格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评议导师回避、学位委员会审查。
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成为超级大将,名满天下。照此新政,则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必须过八关,才能成为文科的关云长。
第一关是厘定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其二,是成立该生的导师组,让该生可转益多师;其三,资格考试,由不同教授拟订题目;其四,开题报告(通常报告内容是博士论文大纲及其首章)由五位教授评议其表现;其五,预答辩是五位或以上教授对博士论文初稿的审议;其六,匿名评审指同行专家学者(五至七人)对博士论文的匿名审议;其七,正式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时,该博士生的导师不出席答辩会、不评议该博士论文;其八,在答辩会通过的博士论文,由北京大学校方的学位委员会作最后审查。
第六关稍作补充如下。所谓匿名评审,评审人不是由博士生导师或系主任指定的。怎样决定评审人呢?中文系设立一个校内外专家库,按论文所属的学科,由系学位委员会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一般的大学里,导师为了护航———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论文考试,往往会邀请同门同派的相熟同行任评审人兼答辩委员,在友情人情的温馨中,让论文过关,也就是在香港人讲的“维威畏”中皆大欢喜。而北大中文系为了维持学术的威信,无畏于伤学生与导师的感情。
数十年来,我在中外众多大学亲历或听闻的,都没有这样的八大关。温儒敏教授说,新政推行时,引起震动,且毁誉参半。但中文系顶住压力,后来北大全校且普遍采用了匿名评审和导师回避两个做法。
据《书香五院》所述,新的制度实施后,成效显著,淘汰了不少低水平的论文,20年来,中国大陆的大学学额不断增加,但学术水平有没有普遍地提高呢,不无疑问。至于论文抄袭、学术行政走后门等学术腐败,则时有所闻。北大中文系对博士论文严格把关,对提升学术水平自然大有帮助。北大中文系本来就有铁面无私的教授,《书香五院》谈及1980年代初季镇淮教授指导的论文不获通过的往事。季教授找来担任答辩委员的,是论文议题的专家。这位专家对论文提出了很多负面的意见,反对通过论文。季氏尊重这位委员,也投了反对票。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委员是季氏从前的学生,学生虽然爱老师(而且是恩师),也爱老师的学生,但他更爱的是学术,是真理。温儒敏教授当年目睹此事,说“此事在同学中引起了震动”。
2000年代初期八大关引起了震动,是否与1980年代初期二大反对票引起的震动有关呢?我想有关吧,因为引起震动的原因都是:学生畏于难关,不想有这样的难关卡住他们。
然而,不过八大关,又怎能成为文科大将?柔道和空手道要八段才算是最高手,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钢琴考试以八级为最高级;我们应该把北大中文系这八大关视为提升学术水平必需的八个阶段。这个引起震动的新制度,是温主任任内(1999—2008)的德政。海峡两岸三地文科博士论文良莠参差,为了控制品质,增加博士学位的含金量,使真才实学的博士有锦绣的学术前途,各大学应该考虑设立这八大关,且把这八大关视为博士学位的八段锦。 □黄维樑[香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