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被字句”越来越丰富,继“被自杀”、“被自愿”后,又出了个“被就业”。为什么就业率也被人搞假?网友gigi19810720的这篇博文或许道出了其中一二。(汇闻 整理)
谈到就业率的问题,我经常想到两则故事。第一就是《皇帝的新装》,到底皇帝有没有穿衣服?孩子都能看出来;另外一则,从前有一个国王是个秃子,这个秘密只有他的理发师知道。理发师不敢对任何人讲,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跑到屋后山坡上,在一棵梧桐树下挖个洞,对着洞里大喊一声:“国王是个秃子。”然后赶紧用土埋掉。过了一些日子,秘密传到了梧桐树上,风一吹树叶都哗啦啦地响,重复着:“国王是个秃子!”
再回到就业问题,到底有没有“ 穿衣服”?到底是不是“秃子”?口径无非两种:官方和民间。该如何回答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我向来对统计数字不怎么感冒,不是不关心而是感觉太花哨。“ 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这是教育部公布的数据。随后我随机百度了几个省公布的数据,截至6月30日,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8.15%,高于去年同期水平;7月10日,江西省宣布就业率达到78.03%;7月16报道,山东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77.9%。
如此形势大好,怎会出现“被就业”呢?真可用“头热脚凉”来形容,“头热”的是各级领导,“脚凉”的是毕业生。很多学校的做法是一样的,学生毕业有最后期限,限时扫地出门,然后把数字往上一报,放假了。就业率造假有很多方式,例如瞒报数字,偷盖公章,过程和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漂亮的数字。试想,如果教育部公布数字是90%,各地方会报多少呢?
在故事中,皇帝说了:“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国王是秃子,但不能说。教育部也说了:“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增幅。有的省明确规定就业率低于30%的高校专业停止或者隔年招生。”前者导致的是满朝文武睁眼说瞎话;后者导致的是很多人被“被就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