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博士论文抄袭事件,有了阶段性结果——7月15日下午,西南交大正式对外公布,根据学校已查实的学术问题,取消黄庆管理学博士学位,撤销黄庆研究生导师资格。因西南交大副校长属“部(教育部)管干部”,黄庆的行政职务是否调整,暂时未有结果。
西南交大的处理,令两年来一直关注这一事件进展的人士,终于看到了学校在处理学术不端中的“严厉姿态”。回顾这起事件的处理不难发现:高校的学术自净能力尚须加强,学术管理的健康机制必须确立。
早在2007年12月,校方就收到了对黄庆博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涉嫌抄袭的匿名举报。随即由校研究生院联系了国内外6位该学科的专家评审,评审结果于 2008年3月下旬返回,结论是抄袭成立。2008年4月学校又收到七人联合署名报告,转呈刚成立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审理。今年6月6日,交大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25位与会委员参与无记名投票,审定了学术道德委员会提出的定性结论。
分析这个过程,存在诸多困惑。一是,去年3月,国内外6位专家已经做出“抄袭成立”的结论,为何没有处理?4月的七人联合署名报告,是否与学校的处理不及时有关?其二,学术道德委员应该是负责调查、处理学术不端的专门机构,按理在已有的调查基础上,应很快有结果,但为何出结果却历时一年之久。
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检举,没有媒体舆论盯着不放,这一事件的处理会否被搁置?如果每起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都要这么费周折,高校有多少积极性与精力去维护学术的纯洁?
西南交大虽然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处理,但持续两年的纠缠,让这所百年老校的学术声誉受损。大学应该明白,一所学校发生学术不端,是丑闻,但不迅速、严格地处理学术不端,更是丑闻。前者只涉及少数个体,后者关系到学术土壤。大学应在校内推进学术本位管理,构建独立于行政机构、能按“学术自治”原则即时响应的学术不端治理机制,这才能真正做到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冰启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