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18时许,重庆市招办发出高考民族加分造假事件处理情况通报,取消31名违规更改民族成分的考生的录取资格,同时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不再对外公布31名违规考生名单。与此同时,重庆市纪委、监察局公布了对违规变更高考考生民族成分责任人的处理结果,相关责任人受到党内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撤销行政职务等处分。
事实上,沸腾的民意关注的是31人名单背后的那些权力操控者和获利者,而对涉案考生并非没有同情之心。从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看,涉案考生已经为他们(更重要的是为其父母)的违规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们毕竟还处在为未来人生积累知识的阶段,公开名单无疑会给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即便是盗窃、抢劫一类的犯人,也未必人人都受到公开案情的处罚,何况这些被动造假的中学考生呢?在他们被取消录取资格后,我想,舆论应该可以放过他们了。
面对造假案件的处理结果,我们更应该深究和反思的,是重庆市有关部门在调查处理造假案件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自弊案曝光至今,半个月的时间里,媒体的追踪报道和舆论的强烈质疑始终没有停息过,以至于连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发表评论员文章,敦促重庆市有关方面直面舆论质疑,却一直没能得到积极回应。沸腾的民意和舆论的抨击似乎被有关方面置若罔闻,也从而使得这一弊案的负面影响不断放大。
从中不难看出,目前的处理结果并不是有关部门事发之初所愿意采取的步骤,否则在舆论的追问下,有关方面只要承诺严肃查处造假案件背后的责任人就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显然,目前的处理结果,几乎可以认定是有关方面在舆论的持续高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由此,笔者认为,重庆高考加分弊案的处理结果差强人意,但处理过程却必须反思。为什么面对如此民意汹涌的重大案件,有关部门总是本能地采取淡化焦点、回避问题的态度呢?为什么非得等到民意高涨无法抗拒的时候,才不得不出手呢?这或许是弊案发展到目前阶段,公众所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所在。 今日早报 □卢荻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