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高考状元有悖素质教育”———有的报刊便从彰显“素质教育”方面着墨:不是讲这个“状元”多才多艺,就是说那个“状元”会休息、贪玩,一篇篇“状元访谈”、“折桂经验”等栏目,无不表现这一中心。有的说根据“新科状元”的经验,家长要让学生玩,老师应带学生玩,使学生“在玩中学习”;有的旁征博引地举出若干例子予以论证,诸如北师大教授于丹在学校念书时,就是校内外闻名的“玩委会主任”,等等。
于丹胸有锦绣,口吐莲花,她在大学也的确有过“玩委会主任”的雅号。然而,没有“玩”而知之。正如她自己叙述:“我听着外面的声音,姥姥就跟我说,不许出去,在家看书”、“我是在诗词、在书堆里熏大的一个孩子”。
渲染“状元是玩来的”,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自卑感。觉得人家“玩”出了名堂,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有收获,人家是天才,自己是庸才、蠢才,只能听天由命。也可能让少数家长更加沮丧或恨铁不成钢,认为人家生的是“龙种”,自己生的是“跳蚤”;也可能使一些教师只愿教基础好的学生,对智力一般或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不愿教。
渲染“状元是玩来的”,对“状元”今后的成长也不利。人生道路漫长,面临的“大考”还有无数次。高考的夺魁,只是万里长征赢得了第一步,而高考独占鳌头、尝到名利双收的甜头后,有的“状元”会飘飘欲仙,以为自己真的是“超人”,使得春风得意时的马蹄在感觉良好中跌入从骄傲到失败的怪圈。
正是:“为赋新词强说‘玩’”。渲染“状元是玩来的”,会把“状元”造成“神”。我们曾经的造神运动,害的人少吗?
可以断言,天才出于勤奋,绝大多数“状元”,是靠苦学而成。媒体如果实事求是地将“状元苦学”的方法作经验介绍,让读者从中感悟“状元”的道路之艰、夺魁之喜、成功之秘,觉得他(她)们也是普通人,人人都可学习,人人都可成为“状元”;而“状元”通过曝光,也不敢忘本而再接再厉,这样的宣传,效果可能更好。 □黄团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