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近几日陆续公布成绩,已经出分数的省份文理科状元也新鲜出炉,关于他们的报道陆续见诸媒体,一时间“状元”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
一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就下发“红头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考状元。
是的,炒作高考状元似乎成为后高考时期的“必考题”。媒体热衷“炒”,因为有“看点”;学校希望“炒”,因为由此可以“出名”;家长默认“炒”,因为儿女的荣耀就是家庭的荣耀。笔者不知道,“状元”本人愿不愿意被“炒”,但可以肯定,平静的生活被打破,随即被“包裹”在一片赞誉声中,只怕被折腾得疲惫不堪。
笔者注意到今年有一些媒体在报道高考状元上的措辞很严谨,新闻报道中没有敏感词“高考状元”,而是以“文理科第一”或“文理科最高分”来代替,这也规避了炒高考状元之嫌。当然,也有网站专门制作了高考状元网页,不忌讳有关规定。无论高考状元是否更换名称,实质没有任何区别。随着各地高考状元的新鲜出炉,炒作高考状元恐怕不是一纸文件所能阻止。
经历了高中三年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高考的几天激战,又经历了十几天的等分煎熬,包括高考状元在内的高考生,很疲劳,需要休息。媒体适度地报道高考成绩,是媒体的责任,但如果是追逐高考状元不放,非要挖出高考状元的“背后新闻”或“成才之路”,那就是踏上了炒作路。这一点媒体要自律。
除了媒体在炒作高考状元外,还有一种更厉害的炒作,那就是对高考状元的重奖。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仅仅一个月时间,获得各方面奖励共68万元。他的家乡南安水头朱子祠基金会,拿出55万元作为奖学金。这位学生一家商量后决定,将其中50万元捐给家乡南安的一所中学。类似的重奖每年都有,今年是否会出现重奖高考状元的情况呢?很难说没有。重奖高考状元将高考状元价格化、金钱化。
“奖励适当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更何况是对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准大学生,用奖励的多少、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他们的成绩,甚至作为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不仅使奖学金变了味,社会的人才培养观念也值得重新审视。王旭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