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2009年06月19日 11:02 来源:武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不要以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才是研究者不自爱、不自律的表现。不断发表平庸、无创见的论文,把一点所谓新意或者在论文中反复显摆,用新题目炒冷饭,或者“无限放大”为一本书,同样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近来,多起学术剽窃造假案相继曝光,再次引起学界和社会对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的广泛关注。比如,被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一案,情节荒唐:此人用的是“满篇抄袭法”,除了把“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把江苏的统计数据换成山东的统计数据,以及把一些统计指标的对比排序结果稍微改变之外,从摘要到目录到文献综述到正文分析再到后面提出的“对策”几乎完全一样——基本上是用“替换键”搞定了抄袭。近日,又爆出比这个造假案还要“牛”的论文抄袭事件,两篇标题都为《试论财经领域的新闻舆论监督》的硕士学位论文,除了“致谢”不一样外,论文的标题、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内容、注释、参考文献一字不差!

  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我国学术论文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的大量发表。但是,伴随着这种繁荣的,是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观点、素材雷同的低水平重复的“学术垃圾”大量产生。其数量之多,在相当程度上挤占了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的发表空间,也或多或少阻碍了有价值成果的传播通道,并给学术研究的真正繁荣与学术风气建设,带来了不和谐的问号。频繁发生的学术造假事件,只是浮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如此嚣张的“复制”加“粘贴”式的学术剽窃造假时有发生,且能频频顺利过关,当事人与导师的责任固然难以推卸,但此等事件折射出的深层次的学术道德滑坡、学术规范丧失,以及“学术垃圾”泛滥的现象,更不容忽视。其对学术尊严和科研诚信的危害,值得深思。

  不要以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才是研究者不自爱、不自律的表现。不断发表平庸、无创见的论文,把一点所谓新意或者在论文中反复显摆,用新题目炒冷饭,或者“无限放大”为一本书,犹如商家促销搞搭卖,让读者自己去“披沙拣金”,同样是不严肃、不负责任的表现。“学术垃圾”也是一种公害。

  “学术垃圾”缘于自律缺乏、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

  “学术垃圾”大量产生,首先是因为有些研究者缺乏学术自律。由于所谓的成果发表,往往与个人名利直接挂钩,也由于社会上的浮躁习气侵入学界,一些研究者再也耐不住寂寞,不经过深入思考,动辄就“下笔万言”。一个爱惜自己学术声誉的人,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早晚会为自己学术研究中曾有过的粗制滥造而后悔。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功成名就后,就不愿承认他早年用笔名发表的一些草率之作。因为他知道,那样的东西是他的耻辱。

  “学术垃圾”大量产生,暴露出当今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合理之处。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学校要排名、个人要考核,发表论文论著的数量,成了一项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由于指标偏重数量,不少高校和科研单位把考评不仅变成了单纯的论文发表数量统计,甚至荒唐到搞“字数测定”。以量的多少而不是质的高低来衡量学术单位和个人的水平,助长了学术研究“垃圾化”。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不合理的评价导向,还影响到了青年学子。为了提升学校的论文发表数量,有许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公开发表了论文才有资格申领毕业证书。但国内并无那么多杂志可以提供发表空间,这就促使许多杂志加印增刊,明码标价出售版面,以容纳更大量的“垃圾”来污染学术环境,而“有偿收垃圾”,增加了学子们的经济负担。

  改变现行考核体系,倡导为探求真知、真理而研究

  制造“学术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术腐败,剽窃造假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因为过度追求发表数量,因为发表与名利直接挂钩,给种种不正当交易开辟了市场,并反过来进一步败坏了学术研究的纯洁和严肃,破坏学术风气。

  当务之急,是要在源头上阻遏“学术垃圾”的产生。一方面,要改变片面追求论文论著发表数量的评价体系。现行的考核,设定了论文发表数量的“合格”下限,这无疑是不够的,我认为,应当对论文真正的学术含量,约请同行评估。还应当撤销研究生发表论文与毕业挂钩的规定,给研究生营造认真学习、踏实研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学术研究队伍中,大力弘扬正气,倡导为探求真知、真理而研究。一个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人,是不该过多留意功名利禄的。要把发表粗制滥造论文的行为,提高到事关学术生命的严重程度来认识。既管住自己的心,不受浮名虚利诱惑;也管住自己的手,不率尔操觚。在近乎“吟妥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反复推敲中,带着虔敬的态度,把扎实的成果奉献于社会。这样的成果,才可能是大气磅礴之作,这样的发表,才能真正带来学术的繁荣。

  ( 詹丹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