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5日从辽宁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是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不过,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6月16日广州日报)
辽大副校长深陷“抄袭门”——虽然学术抄袭如今已经让人“审丑疲劳”,但作为一所大学的副校长,一个学界知名的学者,居然也与“抄袭”相关,不能不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好在辽大方面旋即出来“辟谣”,陆杰荣副校长没有抄袭的“故意”,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发表论文。这样的“表态”让很多人不禁扼腕叹息:原来是好心办了错事,太冤枉了。
知名学者“第一署名”,帮助学生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以说,如果没有“陆杰荣”这个名字,杨伦的论文不管有没有抄袭都很难发表,否则其也不会多此一举。
很清楚地记得这样一则旧闻: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潘家铮院士曾经告诫一些不良学者,“不要再搞小动作了!科学家还是要清清白白地做学问!”清清白白做学问,这应是学者基本的学术道德准则,那么显然,即便是没有曝出抄袭丑闻,陆杰荣副校长这般“帮助”学生发表论文的做法,也有悖于学术规范和道德。对于抄袭论文的行为,“失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学人对潜规则趋之若鹜,毫无抵制之心。
不过,退一步讲,就算“署名协助发表”是学界大行其道的潜规则,陆杰荣副校长只“问了一句”便同意署名,也恐怕不仅仅是出于乐于助人的热忱。不知道陆副校长已经当了几回类似这种“第一署名”的“活雷锋”了。学生发表了论文,陆副校长获得了名声,可谓是“双赢”的结果。
其实,一个真正一心做学问、毫无私心的学者怎么会助长不良潜规则呢?即便学生有投机取巧的心思,他应该做的也是劝告和教育引导,而绝不是“第一署名”。回过头来想想,如今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行为之所以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我们的学人把学术失范太不当回事、太喜欢当陆副校长这样的“活雷锋”了。 今日早报 □王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